厦门举办专题培训班,促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不断进步
11月21日—22日,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举办“加快城市更新与现代化治理 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各区、相关单位、部分镇(街)、相关企业有关领导及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专班相关干部等70余人参训。
本次培训班是市委组织部2024年干部教育履职能力提升重点专题之一,为期两天,主要以专题授课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提高干部治理理念和工作能力,助力全市以更高业务水平和更强履职能力,促进厦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不断进步。
2023年,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嘱托,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市108个中长期保留的城市中心型城中村集中实施全域、彻底、科学的现代化治理。经过近两年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我市着力优环境、腾空间、保安全、转业态、固长效,城中村治理取得较好成效,打造了一批精品样板、推出了一系列标准指引、出台了一组政策法规,令百姓居住更安全、环境更靓丽、生活更方便、收入更稳定。
城市更新和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领域广泛,对于干部综合能力素质要求高。在此背景下,专题培训班的开展恰逢其时——专题授课现场,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干货”输出满满,不仅特邀清华大学教授围绕国内重点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聊政策、谈经验,还请来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政府投融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指引等主题进行授课,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针对性实操性强,为学员们带来了一道道“充电赋能”“补钙强基”的“大餐”。实地教学环节,学员们来到湖里区围里社、东荣社区,走进街巷实地察看治理效果,感受治理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规划设计、拆违清杂、配套建设、资金平衡、产业培育、机制体制等情况,虚心学习借鉴、激发思维活力。
理思路、找方向、讲方法、提能力。培训期间,学员们排除干扰,以“空杯”心态投入学习培训中,带着问题学、结合难点思,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参训学员表示,将把培训中的知识点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提升能力本领上,在实践中找到运用的方法,实现培训成果有效转化,不断开创城市更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新局面。
课程观点摘要
实现有温度的城市复兴
●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孟延春:城市更新应聚焦城市功能定位、区域联系和文化政策,通过文化内核的挖掘和定位带动文化经济,以产业转型和赋能实现传统产业价值可持续转变,并通过空间资源的充分统筹和空间活化机制,整合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共生,以资本可持续增长的方式来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城市的全面复兴,塑造多维度城市文化形象,实现有温度的城市复兴。
提炼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模式”
●厦门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郑灵飞:厦门市聚焦制约城中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以“宜居、宜业、智慧、和谐”为目标,以“低成本、高效益,本土化、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城中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市城中村治理工作已见成效,接下来应开展治理成效评估,有利于分类提出治理优化策略,深入研究并提炼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模式”,让厦门成为全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实践标杆和先进技术经验典范,在更大区域和更高层面形成示范效应和影响力。
避免“大拆大建” 加强有机更新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王唯山:厦门应加强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提升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调查,从价值挖掘的角度,做到应保尽保,并加强建国以后、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时代记忆与发展见证的遗存保护;加强建筑评估,形成“保留改拆”分类保护与更新,以及采用“绣花式微更新”手法与对策,避免“大拆大建”格式化城市历史;鼓励通过“包容适应性方式”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加强城中村作为时代发展的集体记忆加以有机更新,体现城中村作为城市居住重要组成的活性结构。
用好用足政策工具
●招商银行总行机构客户部副总经理林静: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的政策“组合拳”,其中一个“增加”就是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该政策可对厦门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给予有力支持,包括: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对于不同情况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因地制宜制定或拆建、或改建、或修缮的组合推进方案,用好用足专项债券及专项借款等政策工具,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点击
厦门市聚焦制约城中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以“宜居、宜业、智慧、和谐”为目标,以“低成本、高效益,本土化、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城中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城市更新应聚焦城市功能定位、区域联系和文化政策,通过文化内核的挖掘和定位带动文化经济,以产业转型和赋能实现传统产业价值可持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