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三位一体,教育科技人才怎样同轨同向
福建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一代代八闽儿女秉持“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探索科技创新路上始终孜孜以求,为中华文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新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习近平同志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始终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摆脱贫困》里的精辟论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十多年前的世纪之交,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有人断言,新世纪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到澎湃科技浪潮中去搏击沧海,福建亟须高层次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
跨入新世纪第一年的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任省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提出,要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教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各级各部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新机制,构建福建跨世纪人才新高地。
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福建组建了国内最早的省级顾问团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组(后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团),为全省工作出谋划策。
在福建十七年半的探索实践,习近平始终重视人才工作。1991年9月13日的《福建日报》刊发的习近平署名文章《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中写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是关系国家强弱兴衰的大事,是全党的大事。怎样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我认为,必须做到‘知、举、用、待、育’五个字……”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支撑。
面对闽东教育薄弱的现实,习近平指出“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调任福州后,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两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翼’”。紧接着,推动福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教兴市”确定为福州发展战略。
亲自谋划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彰显了习近平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成为整个“十五”期间福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建设项目。如今的福州地区大学城,拥有15所院校、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超20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时光流转,世界科技创新变革日新月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更加凸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
科技创新,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强调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并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孜孜探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和人才是关键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相互助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八闽大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时仍不忘殷殷嘱托,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和成果快速产业化,牢牢扭住产业发展前沿,牢牢扭住国际市场。
牢记嘱托,锚定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省份目标,福建统筹推进科技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联动,做大创新资源增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下好教育“先手棋”,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强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双一流”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健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增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15个,福州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省立医院正式揭牌。
科技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造更多“从0到1”。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启动5年来,创新人才和要素资源加速汇聚。目前,全省已高标准建设7家省创新实验室。从成功研制出首支国产HPV疫苗,到率先研制出全球首个千瓦级K-COB光源及光源模组,全省科技闯关破题成绩不断刷新。
科技与产业持续融合,实现更多“从1到10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全省千亿产业集群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目前的2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年均增长30%;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圣农集团以自主培育的白羽种鸡拓展产业规模。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激活更多“1+1>2”。全方位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福厦人才集聚平台,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引才聚才。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制度,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地重塑着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面对这样的形势,更加迫切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将三者的发展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
(三)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新的“施工图”。
今年9月,福建组建省委科技委,统筹安排全省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长期和年度工作安排,整合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资源,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福建特色和优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重在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面对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还需突破的现实问题,要让体制机制活起来、更系统。从教育出发,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更多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同时,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权赋能,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让科研单位和人员聚精会神投身科研。
重在支持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蓄水池”。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建好、管好、用好现有国家级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所需、福建所能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打造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享技术,引进先进研发机构,着力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年,福建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去年,福建新修订《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新增设立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和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重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不仅在“投钱”,更在“投人”。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可以靠引进一批人才解决眼前问题,但从长期来看,根本还是要靠自主培养。因此,要树立“大人才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要着眼长远储备优秀人才,用好重大人才计划,构筑更开放的引才平台,创新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方式,服务保障好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别人才,营造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广聚天下英才。
任何伟大的事业,“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面向未来,只有继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新征程中扬帆远航。
福建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一代代八闽儿女秉持“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探索科技创新路上始终孜孜以求,为中华文明发展不断贡献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新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习近平同志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始终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谋划,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摆脱贫困》里的精辟论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十多年前的世纪之交,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有人断言,新世纪的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到澎湃科技浪潮中去搏击沧海,福建亟须高层次的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
跨入新世纪第一年的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任省长、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提出,要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科教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教事业改革与发展;各级各部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新机制,构建福建跨世纪人才新高地。
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福建组建了国内最早的省级顾问团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组(后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团),为全省工作出谋划策。
在福建十七年半的探索实践,习近平始终重视人才工作。1991年9月13日的《福建日报》刊发的习近平署名文章《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中写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是关系国家强弱兴衰的大事,是全党的大事。怎样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念好新时期的‘人才经’?我认为,必须做到‘知、举、用、待、育’五个字……”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离不开高质量教育支撑。
面对闽东教育薄弱的现实,习近平指出“必定要把人才作为软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调任福州后,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根本,两者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翼’”。紧接着,推动福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教兴市”确定为福州发展战略。
亲自谋划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彰显了习近平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2001年初,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成为整个“十五”期间福建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建设项目。如今的福州地区大学城,拥有15所院校、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超20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和创新策源地。
时光流转,世界科技创新变革日新月异,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更加凸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
科技创新,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强调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并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孜孜探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和人才是关键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相互助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八闽大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时仍不忘殷殷嘱托,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和成果快速产业化,牢牢扭住产业发展前沿,牢牢扭住国际市场。
牢记嘱托,锚定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省份目标,福建统筹推进科技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联动,做大创新资源增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下好教育“先手棋”,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强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双一流”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健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增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15个,福州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省立医院正式揭牌。
科技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造更多“从0到1”。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启动5年来,创新人才和要素资源加速汇聚。目前,全省已高标准建设7家省创新实验室。从成功研制出首支国产HPV疫苗,到率先研制出全球首个千瓦级K-COB光源及光源模组,全省科技闯关破题成绩不断刷新。
科技与产业持续融合,实现更多“从1到10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全省千亿产业集群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目前的2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五年年均增长30%;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占有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圣农集团以自主培育的白羽种鸡拓展产业规模。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激活更多“1+1>2”。全方位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福厦人才集聚平台,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引才聚才。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制度,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地重塑着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面对这样的形势,更加迫切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将三者的发展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
(三)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新的“施工图”。
今年9月,福建组建省委科技委,统筹安排全省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长期和年度工作安排,整合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资源,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福建特色和优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重在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面对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还需突破的现实问题,要让体制机制活起来、更系统。从教育出发,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更多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同时,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权赋能,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让科研单位和人员聚精会神投身科研。
重在支持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蓄水池”。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建好、管好、用好现有国家级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国家所需、福建所能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打造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享技术,引进先进研发机构,着力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年,福建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去年,福建新修订《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新增设立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和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重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不仅在“投钱”,更在“投人”。从短期和中期来看,可以靠引进一批人才解决眼前问题,但从长期来看,根本还是要靠自主培养。因此,要树立“大人才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要着眼长远储备优秀人才,用好重大人才计划,构筑更开放的引才平台,创新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方式,服务保障好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别人才,营造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广聚天下英才。
任何伟大的事业,“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面向未来,只有继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新征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