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关注全媒体报道《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在集美区后溪村城内社,两岸青年因村子里的城隍庙而结缘,“两岸情缘”也延续到了城中村整治和社区治理过程中,让古老的城内社焕发出不一样的青春。

集美区后溪村城内社村民 黄永进: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印象中的城内以前比较差劲,现在改造以后就好了很多,尤其像电线落地,原来跟蜘蛛网一样,(电线)很低,人如果个子长高一点可能还要碰到头,整改以后,我们村民都很满意。

集美区后溪村城内社村民 余月棉:这次城中村改造变化很大,以前如果是下大雨,污水脏水都会到处漫,通过改造以后,污水都排到管道里的,路面都整洁干净了,各方面都变好了。

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幸福家园

村民们说,城内社的这些变化得从去年6月说起,后溪村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创新成立多元自治组织“后溪村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红盟”,由党员帮帮团、台青乡创团、驻村工作队等9个自治组织组成,全面推动后溪村城中村改造。城内社作为集美区后溪村的6个自然村之一,率先进行改造。

集美区后溪村党委宣传委员 黄志敏:改造之前,城内社路面它是由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砖拼凑起来的,看起来就比较杂乱。我们主要就是从缆线的落地、立面整治(等)进行了改造。

落地缆线、整治立面、提升智能化……城内社在一个个基础设施薄弱处精细改造,共生成社会治理中心等项目超10个。其中,针对空中缆线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城内社开展强弱电缆线改造,确保缆线尽可能下地。与此同时,新改建道路2.4公里。城内社还建设社会治理中心,打造智能化系统,提升村庄管理效能。

如今,焕然一新的村落、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平坦整洁的青石板路……城内社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住得更加舒适。

集美区后溪村城内社租户 詹滟滟:比如门前屋后,基本上大家都有放一些绿植,就看起来整个村庄让人眼前一亮的这种感觉,基本上村庄的各个角落都有了监控,整体的村庄安全系数也有所提高了,就让我住在这里感觉很安全,也不想再搬走。

集美区后溪村党委宣传委员 黄志敏: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造之后,我们的环境能够更加舒适,然后我们村民生活在这里能够更加舒服。带动一些青年公寓、民宿产业发展,让我们村民的钱包能够慢慢鼓起来。

两岸青年唱响“城内之歌”

作为省级传统村落,城内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还一直坚守着村庄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平衡。城内社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历史遗址拱辰门等文化资源,其中霞城城隍庙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作为海峡两岸同胞亲情互通与情感交流的纽带,霞城城隍庙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到这里扎根发展。台湾青年吴炳璋在这里创办了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

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执行长 吴炳璋:霞城城隍庙是台湾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来到这边就看到真的是这样子,但是可能比较美中不足,在一些基础建设上还没有这么好,但是又觉得这地方特别有那种家乡的感觉,也想要通过我们的一些力量一起去把它变得更好。

改造老宅古厝,吴炳璋和团队在城内社开起奶茶店、做起文创设计,用青春创意的方式让城内社焕发出新的活力。去年,城内社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吴炳璋和团队也积极参与其中。

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执行长 吴炳璋: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我们更多是一个参与者角色,去探讨发掘出村里面这些文化,像城隍文化、闽南文化、庙宇文化,我们针对这些文化去做一些开展,像在村口有个地方就做了一个文化墙,用彩绘的方式去讲了我们城内的来龙去脉跟历史。

始于文化,落于产业。吴炳璋告诉我们,来到城内社他发现这里可以创业的方向很多,比如开发两岸的城隍文化IP,活化利用当地的闽南古厝,开展两岸研学等。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这里就业、创业。目前,城内社已吸引近20个两岸青年项目入驻。

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执行长 吴炳璋:在这地方其实就好像说生活在自己家乡一样,跟村民有像家人一样的这种感觉,我们这几年写了一首《城内之歌》,这首《城内之歌》我们现在又教小朋友唱,教村民唱,大家透过这个方式去凝结出力量,把城内社变得更好。

【记者手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中村振兴。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问起城内社的未来发展规划,得到的回应掷地有声——持续更新,永不止步。眼下,城内社正规划以城隍庙等历史遗迹为历史文化中心,活化利用古厝古街,打造旅游研学、文创IP等多元化产业,开创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中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