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寻“福”记之比利时篇(一):福建竹出海欧洲:180多种竹产品亮相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
继续来关注《出海寻“福”记》,离开广阔的非洲大陆,记者来到了有着“欧洲心脏”之称的比利时,相隔万里,福建企业把福建省特色产业——“一根竹”带到了那里。在重视低碳环保的欧洲,福建的竹产品会得到怎样的反响?竹产业走进欧洲的第一步,我们去比利时看看。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部,与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接壤,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被誉为“欧洲的心脏”。尽管国土面积不大,但这里有欧洲第二大港口——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欧洲第八大货运机场——列日机场。想要让产品在欧洲推广铺开,比利时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次,福建的企业,带着竹子来到了这里。
厦门歌舞剧院演员吴烨: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南平)竹产业欧洲招商推介会在悠扬的中国乐曲中拉开帷幕。怎样抓住机会,展现中国竹文化以及竹产品呢?设计师选择了房中房的方案,用竹制框架在室内搭建了一个展馆,来体现竹产品的应用效果。与展馆同时开放的,还有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茶歇区,在这个5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设计师本着“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用组合式的竹家具,让宾客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这次南平市带到布鲁塞尔的共有180种竹产品,涵盖了福建竹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在竹材料搭建的空间里,嘉宾们坐的是竹圈椅、用的是竹杯、品的是竹叶茶、听的是竹制古琴弹奏的中国乐曲,满满的中国风让人印象深刻。
参展嘉宾:这个用竹子做的空间太令人印象深刻了,令人惊讶的是,竹子可以做成不同种类的物品,从塑料转向竹子 变得更天然。
参展嘉宾:以前从未见过这么有趣的东西,把中国文化用绘画、茶的元素表现出来。连接了中国和欧洲,这很有趣,竹子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新的发现。
中欧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竹产业出海迈出坚实一步
竹,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400年前,葡萄牙商人从中国引进了竹子,种植在欧洲的皇家园林中供人观赏,竹子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竹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在欧洲,常见的是牙签、筷子、托盘等低值易耗品。南平在招商推介会上提出“以竹代塑”的理念,展示竹塑板、竹重组板材、竹缠绕材料、竹纤维布料等各类竹材应用新技术,这让重视环保的欧洲人很感兴趣。
欧盟委员会前交通委员 维奥莱塔·布尔克:竹子是有很多积极影响的原材料,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我希望欧盟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合作能继续下去,遵循再生发展理念,我也会继续宣传竹子,用竹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这位欧洲生活用品品牌的创始人,也在会场找到了新的设计灵感,他为公司旗下的环保水瓶,找到了更环保的瓶身原材料。
Bioloopers品牌创始人 马尔科·尤蒂:我们有生产一款环保科技瓶,我认为竹子是更优秀的瓶身材料。因为以前很多人不了解竹子,我相信等大家都了解了竹材料的知识后,它会更受欢迎。
当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挑战时,福建竹产业“出海”也为中欧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五家福建企业与欧洲当地的客户当场签订了海外建仓协议和意向采购协议。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 程海涛:让欧洲的消费者包括欧洲的一些环保人士,看到一个新的观点,或者一个方向。不仅是让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可以把“以竹代塑”的倡议包括以竹代塑的内涵,让欧美了解。
记者王玉琨:比利时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的树木大部分是阔叶林。没到秋季,这些树木就会展现出红色、黄色、橙色等多彩的变化。今年秋天,福建企业把四季青翠的竹子带到了比利时,也让布鲁塞尔的秋天多了一种色彩,同时也代表着福建一根竹特色产业走进欧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