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寻“福”记之新加坡篇(一):寻访嘉庚足迹 感悟“嘉”国同心
《出海寻“福”记》20日走进新加坡。新加坡的常住人口近600万,约7成是华人,这其中,又有将近一半是福建籍。说到新加坡的福建人代表,就不得不提“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自1890年“下南洋”到1950年回到祖国,陈嘉庚在新加坡生活了60年,在那里留下了他活跃于政、商、文教三界的痕迹。接下来,记者将带您在新加坡寻访嘉庚足迹,再度感悟一代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
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是早期华人的聚集区。重走嘉庚路,我们从这里开始,因为16岁的陈嘉庚第一次“下南洋”,就是在这里,以学徒身份加入了家族米店。坐落在附近福建人聚居的直落亚逸街上的天福宫,是当地最古老的华人庙宇之一。新加坡福建会馆就曾设在这里。随着在新加坡事业版图的扩大,而立之年的陈嘉庚当选新加坡福建会馆的主席。
记者 曾向凌:天福宫曾是新加坡福建会馆的会址所在,陈嘉庚在主持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彼时华人的社会运动多依赖华社的援助,福建会馆的援助甚至超越了方言的界限,惠及福建社群以外的方言群。
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界,东南亚华人社会以籍贯和方言群分为“帮”,各帮自办小学,用方言教学。陈嘉庚始终坚持推广华文教育,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在他主持工作的二十年间,会馆附属的教育事业不仅惠及闽帮子女,也接纳了许多其他帮系的后代。
新加坡陈嘉庚基金董事 王理:客家、海南、广东、潮州、福建这五个(主要华人社群),算是在(当时)新加坡。就是各自为政,他们也会在他们的管辖下面去设立自己的一些学校,来帮助他们所在族群的一些孩子上学。那么陈嘉庚担任了福建会馆的主席之后,他就打破了畛域之见,他说学校教育应该是为所有的公民而服务,而不是属于说某一个帮派。
这首写于1939年的词,来自新加坡华侨中学的校歌。新加坡华侨中学的前身是南洋华侨中学,是陈嘉庚发起创办的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时至今日,这首满含爱国情怀的歌曲仍在校园里传唱。
陈嘉庚长孙 陈立人:当年他在建设这个华侨中学的时候买的那块地,是一片橡胶园离开市区,可以说是在当年计算是一个相当远的路程,那么在他当年的那个做法是一个远见,没有人能够相信这所学校能够继续办了那么多年。在这个期间他就是也把这个华侨中学的原址,就是图案、建筑风格等等,也把它搬到厦门大学去,所以你可以见到现在的厦门大学基本上是华侨中学迷你版。
记者 曾向凌:这里是陈嘉庚车站2008年,为纪念陈嘉庚对新加坡教育发展的贡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将华侨中学门前的地铁站命名为“陈嘉庚站”。
身处新加坡的陈嘉庚,时刻心系祖国命运。从日寇侵略中国之初,他就在南洋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持国内抗战。
记者 曾向凌:创立于1895年的怡和轩俱乐部,历史上曾是新加坡华人社团的核心机构。陈嘉庚接任主席后,这里也成为他团结新加坡其他华侨领袖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
位于牛车水的怡和轩俱乐部,是陈嘉庚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主席后,陈嘉庚就把总部设在怡和轩。
新加坡陈嘉庚基金董事 王理:当时这个3200多位南侨机工就是在怡和轩的门口集合,然后被分批送派到中国去参加滇缅公路的运输工作。
为纪念陈嘉庚团结华侨华人、抗日救国的贡献,后人在这里设立的先贤馆,如今已成为新加坡华校、华社缅怀先贤、了解历史的重要文化场所。
陈嘉庚长孙 陈立人:他一路来都是以一个灯塔为标志的,就好像海洋里头的一块礁石,做了一个灯塔来照亮的周边,在海上的这些个船只。
为纪念陈嘉庚对新加坡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新加坡将他的肖像印在开埠200周年的纪念钞上。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新加坡陈嘉庚基金也联合当地华文报纸,创作人物漫画,将在陈嘉庚站等三个地铁站展出,让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忠公、勤俭、教育、创新与诚毅的故事。
新加坡陈嘉庚基金董事 王理:创立了陈嘉庚基金,也是为着继续能够弘扬“嘉庚精神”。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活动,让陈嘉庚的这种诚毅的普世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今天,我们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出发,前往新加坡寻访嘉庚先生的足迹,一路重温倾囊兴学的故事,一路感慨华侨旗帜的赤诚。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嘉庚精神,正以不同的形式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得到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