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这既是对我国区域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出的明确要求,对我国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深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开放布局进一步优化,进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阶段,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但是,区域开放布局仍然存在一些堵点痛点,不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区域开放高地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区域间协同开放仍需加快推进等,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更好发挥开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这是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开放功能各有侧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在于结合湾区经济特色优势,促进不同制度、货币和语言的区域优势互补,打造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示范样板。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有利于将对外开放举措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精准对接、靶向发力,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推动区域内完善营商环境,畅通要素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将开放红利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推动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落实落细。

第二,这是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需要。不同区域产业、人才、资源、生态条件等优势各不相同,开放发展的基础、水平和任务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推进开放,有利于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巩固区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构建区域经济新增长引擎。沿海地区,需要巩固开放先导地位,增强制度型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沿边地区,需要发挥内引外联作用,增强对内辐射带动和对外开放能力。内陆地区,需要打造开放增长极,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腹地支撑能力,特别是西部地区,正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同时承载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动优化不同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有利于统筹优化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布局,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产业配套等硬性条件、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的差距,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步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性、不包容性和不可持续性问题。同时,结合不同区域情况优化开放功能分工,有利于促进各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举措上,需要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推动沿海地区制度型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引领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高地;更好发挥沿边地区内引外联作用,建成若干有效辐射内陆、联通外部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大枢纽;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增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腹地功能,建成若干支撑保障能力强的通道枢纽和要素聚集能力强的开放平台,显著提升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健全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政策制度,大力清除制约区域间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稳步拓展国际规则标准等软联通,统筹优化对外开放通道网络和平台建设,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等开放元素聚集优势,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