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扎实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奋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厦门答卷”
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打开新局面。图为厦门半导体工研院实验室。记者 张奇辉摄
仲夏时节,厦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厦门产”科研成果迎来高光时刻。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厦门一举斩获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创下历年之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牵头项目“环境中耐药基因的形成和扩散机制”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项目“复杂海岸环境沙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参与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安捷利美维电子(厦门)有限责任公司也分别作为合作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7个获奖项目,是厦门推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个鲜活缩影,记录下城市强劲跃动的高质量发展脉搏。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更详尽回答了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命题。
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并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这些开创性思路举措,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树立了“高素质”的鲜明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引领着这座城市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航向。
近年来,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的新局面,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厦门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强度”第81位。
使命催征、勇毅前行。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将启的节点上,厦门将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以开放优势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高能级创新载体:
基础研究地基越打越牢
创新成果令人振奋,创新实践波澜壮阔。
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加速推进,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策划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厦门加速布局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实现新突破,筑牢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核”。
1000多年前,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在厦门诞生,他主持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科技遗产。
千年之后,科技与创新的生命力在延续。2023年,被亲切称为“苏颂工程”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肇始于2021年的厦门科学城作为“苏颂工程”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厦门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聚地、未来产业培育地。
从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大楼里向窗外望去,众多临海建筑鳞次栉比,方圆3公里内,新兴产业、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种创新资源汇聚……厦门科学城已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产业育成孵化服务体系,累计引进培育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去年签约落户厦门科学城,帮助这里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电子元器件产品设计早期的可靠性综合评估。“我们看中了厦门在电子、LED、高端装备等领域完备的产业链,选择落户此地。”研究院执行院长阮进喜表示。
进驻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的哈时代农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产品于去年6月完成研发,同年9月就实现了量产。哈时代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杨稳勇说:“在同一栋大楼里串个门,很可能就谈成一门生意!”
最先发力的Ⅰ号孵化器,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牵引带动北大、清华等20多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300多项。Ⅱ号孵化器已汇聚10多家企业,正在成为厦门市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的聚集地。
在两家省级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与翔安创新实验室里,一些前沿领域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
平均每生产一公斤氢气仅耗电3.75度,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领域孵化的企业——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攻克了新电堆结构、纳米复合隔膜等制氢关键部件,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2026年技术目标。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光刻工艺决定着芯片的性能。同样孵化自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厦门永庚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各项关键技术指标比肩甚至优于国际最先进产品的高端光刻介质材料,一条年产85000加仑的高端光刻介质材料生产线即将投产。
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HPV疫苗、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等体系化原创产品,均出自翔安创新实验室。
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以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为主要力量的研发团队深耕原始创新、底层技术攻关,成长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内产学研合作的突出代表。
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上“货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共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日益通畅,不断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
壮大创新主体:
推动企业发展向新、向高、向上
无人车间里,平均每4秒钟就能生产一块曲面屏;城市园区中,“厦门造”自动驾驶车辆批量应用;浩瀚宇宙中,3颗厦门城市卫星组队“共舞”……在厦门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人们见证着厦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的关键成果。
挺膺担当的不止科研院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今年上半年,厦门持续实施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条措施,揭牌建设239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全力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助力企业不断向新、向高、向上发展,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而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近日,厦门市和宁德时代深入合作的最新成果——电化学储能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它将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储能系统研发测试与实证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这个项目着眼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将引领储能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储能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惠东如此形容它的意义。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缺少大型储能系统装备检测,电化学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将补上这一环,形成构建针对电池储能系统级装备的成套试验能力,助推厦门打造储能创新研发和实证的世界级高地。
锚定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目标,厦门在新能源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数字电网、氢能等四大新兴领域重点发力,已集聚新能安、厦门时代、厦钨新能源、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科华数据等一批领军企业。2023年,厦门市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增长32.5%,新能源及相关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
向高攀登,“厦门造”迈向更高水平——
矿泉水瓶大小的便携式A4打印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成衣印花设备;服务于制造企业的电子标签打印机,打印出的最小标签高度仅为3毫米……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汉印电子,能看到满足各种场景需求的打印机创新产品。
今年5月举办的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上,汉印研发的多款工业级3D打印新品亮相。“这是在3D打印领域厚积薄发的成果。”汉印电子产品总监林扬介绍,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前瞻布局新技术、新产品,2018年至今,汉印电子的热敏打印机芯产品连续五年全球销量第一。
走进狄耐克“5G智慧工厂”,几十只机器臂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任务,产品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顺畅流转,机器人在车间中穿梭搬运物料……人们对未来工厂的种种设想已触手可及,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狄耐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在智慧社区和智慧医院领域闯进国内第一梯队。其楼宇对讲产品曾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在这一行业中,狄耐克也是多项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编写单位之一。
制造业单项冠军,代表着细分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制造的“排头兵”。
近年来,厦门持续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遴选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建立单项冠军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厦门有1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占全省33.3%,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向上飞跃,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从多次参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研制,到护航冬奥列车“踏雪无声”,再到助力梦天实验舱稳稳“上岗”……来自厦门大学肖望强教授团队的粒子阻尼技术力量长期处于我国装备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的顶尖地位。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肖望强教授团队合作成立的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短短两年内就探索出一条将航天先进技术向民用领域落地生根的新路子。
在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无人车间,平均每4秒钟就能生产一块曲面屏,每9秒钟就能产出一块折叠屏。作为国内单体最大、全球最先进的柔性AMOLED工厂,该公司今年来产能持续攀升。
市委、市政府前瞻布局,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六大未来产业,厦门市现有未来产业骨干企业176家。在其中20多个细分领域中,已有超过60家科技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
“我们正全力推进厦门市未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园(一期)、未来产业创新基地等园区尽快开工建设,加快供给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空间。
营造一个生态: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背后,是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厦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近年来先后出台“成果转化新25条”“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等系列重磅政策,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修订并颁布《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健全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16条硬核举措发力做大科技创新资源增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改革大刀阔斧,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一台台教学设备有序摆放,学生们正在技术专家的手把手指导下,学习现代化的工艺流程。走进位于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火炬园)的“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现场一派浓厚的学习氛围。
该基地紧贴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半导体芯片制造、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新能源技术等课程。产业园投用两年来,已累计引进60余家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企业解决用工超2000人次。
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在这座城市不断推进: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推进国际化引才育才,打造吸引和集聚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要平台。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支持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新型研发形态,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矢志创新。
科技金融紧密结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的重要引擎。
6月7日,厦门先进制造业基金正式设立。国贸控股集团旗下海翼集团与厦门产投、集美产投、火炬产投,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厦门先进制造业基金。该基金将支持先进制造业倍增发展、招引优质项目落地、助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放眼全市,“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支持体系持续完善。厦门市坚持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财政科技资金,引导撬动各类资金不少于10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
如今,一个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已建立起来,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首批参股子基金已有8只落地,市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到300亿元,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保证保险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10亿元。
科技创新犹如凿井,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厦门将在布好局起好势的基础上,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引来“源头活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新征程上,厦门将始终牢记嘱托,不断书写精彩的科技自立自强“厦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