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自金鸡奖落户厦门以来,厦门就成为不少电影人的梦想之地。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实验影片奖获得者/王中佾,是一位“90后”台湾独立电影导演,同时他也是一名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工作的台湾青年教师。登“鹭”发展,让王中佾炽热的电影梦越做越大。系列访谈《融“鹭”者说》,今天带您走近王中佾,听听他用光影筑梦的故事。

2020年11月27日下午,对“90后”台湾青年导演王中佾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个下午。那天阳光明媚,年纪轻轻的他,登上了中国电影最高奖金鸡奖的舞台,凭借“一个人+一部手机”完成的竖屏科幻片《守卫地球》,一举拿下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手机影片”竞赛单元的最佳实验影片奖。

主持人张涛VS 台湾独立电影导演、台湾青年教师 王中佾:王老师你好。你好。我知道您年纪轻轻,当时在4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在金鸡上拿奖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奖项?那个奖项是刚好第一届的,金鸡奖里面的手机电影奖,我获得的是最佳实验片。获得到金鸡奖这样格局的奖项,是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我觉得还蛮荣幸的。您觉得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个奖项最后到达您的手中?首先这个作品还不错,那是,然后这个奖项叫做手机电影,我自己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我是用手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它跟传统电影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所以它的实验性质很强。金鸡奖作为大陆的最高电影荣誉,台湾人也可以参加进去,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平台。同时那一年我也入围了金鸡奖里面的短片新翼计划的两岸青年电影季,也有其他的台湾团队,也有这个机会可以在上面崭露头角,所以我觉得都是非常好,台湾人在这边发光发热的机会。您现在在大陆,您会觉得说大陆的影视创作,跟台湾地区的影视创作相比,是有怎样的一个异同点?在内容上面会各有优势?例如说以台湾电影来讲,有非常多的类型片,大陆因为市场比较大,所以走的路线还是比较靠近商业,像《流浪地球》这种级别的电影,大陆的市场资本,才有办法去支撑起来。那么在您看来的话,未来两岸如何强强联手,做得更好,联络得更多,真正把华语影坛推向世界,各取所长,互补所短,把台湾的某一些剧本题材,结合大陆宏大的视野、视角、场面,结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互惠互赢。

在获得金鸡奖项以前,王中佾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他自导自演的一部微电影《沙嗲面》。在这部微电影中,王中佾通过巧妙的构思,用穿梭两岸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由一碗沙茶面串起的台南与厦门双城故事。该短片在两岸·2019青年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大赛中,获得了亲缘单元最佳短片奖。

在作品获得广泛认可后,王中佾也逐渐感受到大陆短视频的火爆,他抱着尝试的心态,开通了微博和抖音,分享自己拍摄的美食原创短视频。很快,他的粉丝就突破了400万。

主持人张涛VS 台湾独立电影导演、台湾青年教师 王中佾:您之前创作了一部微电影叫做《沙嗲面》,你以一个小小的沙茶面作为切入点,描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构思和出发点?来到厦门工作生活,就看到了很多,跟我原本在台南居住过一段时间,所看到的东西非常像,像是建筑,鼓浪屿上面的建筑,然后还有小吃,海蛎煎、肉粽。在吃的方面特别多,还有街上的一些景色,大家讲的闽南话,饮食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之前做美食博主的时候,也经常去探访这边的美食,就特别有这种感觉,所以你现在会带着你的大陆学生,一起边拍片边去找美食吗?吃是肯定要的。

主持人张涛VS 台湾独立电影导演、台湾青年教师 王中佾:所以平常也会像这样子,带学生们过来。因为我们学校的整个风景,还是很不错的。确实很漂亮。像您之前是导演,现在是大学老师,您会觉得这样的跨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是一种怎样的机缘?在台湾的话,一开始是在台湾政治大学读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到广告公司,也有做独立导演,有一次在台北的剪辑室里面,就突然看到了一篇新闻,在讲福建有一些学校都在招大学老师,我觉得这个机会蛮难得的,当时也是有“惠台31条”政策在那边,想说那我可以试试看,没想到就应聘上了。所以你也是因为惠台政策,看到政策以后就来这边试一试?当时一来到这个学校,是先有一笔费用,方便我们在这边可以定下来,在学校发展,都还是挺不错挺舒服的。所以现在你有两个身份了,一个是大学老师,然后另外一个身份又是创作者,你打算未来带着这群孩子做些什么?你对未来会有怎样的一个期待吗?在大学来讲的话,我一边可以完成我的导演梦,一边也可以传授知识,跟学生一起为我们的电影产业努力,然后也去交流两岸的文化,感觉你跟学生在一起,都是充满满满的期待,对于未来,就是青春热血,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