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交流最活跃、合作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厦门努力当好台企发展的机遇创造者、环境营造者,助推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在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后,厦门主动作为,大胆实践,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助推闽台经贸深度融合。

35年前,刚设立六天的厦门杏林台商投资区迎来了首家落户的台企——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正新公司在厦门一路发展壮大,现在,公司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成为我国轮胎行业领军企业。2023年底,正新和其他三个台湾品牌正式加入厦门老字号“大家庭”。大陆老字号首次有了台湾品牌,这也是厦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深化闽台经贸合作的一项全新实践。

首批获评“厦门老字号”台企“郑福星”负责人 郑钧元:这是一个新突破,台资品牌参评大陆老字号,终于有了行业标准,未来这是作为台资中小微企业,登陆大陆发展将是一个助力。

一直以来,厦门坚持完善涉台地方性法规,从立法高度保障台资企业发展,并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从用地、融资、开拓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解决台企发展难题。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政策红利,吸引台商台企踊跃西进,登“鹭”发展。上中下游台企集聚成链,在厦门经济特区这片沃土上,茁壮生长。

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在厦台企正掀起一股“增资扩产热”。数据显示,2023年厦门市新批台资项目数、实际使用台资分别增长64%和408.3%。

厦杏摩托有限公司总经理 台商 陈建生:不管在税收、融资、在土地的使用,甚至在整个审批方面,厦门市政府都给予厦杏摩托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

目前,厦门正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特别是发挥台企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两岸企业密切对接,共同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丽宝生医(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台商 李铭辉:我们取得的一些专利跟资质的认证,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去跟这边的企业一起合作,借由技术的转型,跟生产供应的转型,去形成一个更高端的智能制造的服务。

为便利两岸行业间标准信息互联互通,2023年厦门率先启动上线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运行1年来,平台已收集了两岸各级各类标准逾29万份,收录了食品安全、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两岸共通标准215项,为深化两岸经贸往来和标准化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 厦门市两岸名词术语标委会秘书长 刘姗姗: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平稳运行一年,提供两岸企业标准声明公开,标准智能比对等标准化综合服务,助力台胞台企登陆发展更加无缝衔接。

今年4月,福建再推13条政策措施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新政的其中一条就是设立台商海峡两岸产业投资基金,而这个基金就设在厦门。该基金由大陆台商自发募集,首期已募集7.86亿元,将重点投资科技与消费行业,关注优质台资企业的投资项目。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 全国台企联金融工作委员会主委 吴家莹:能顺利解决我们台资融资难等各项问题,我觉得这个对未来的中小企业来讲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厦门真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 台商 萧棋元:我们也期待说有一天我们做大做强之后,可以对接到这些所谓的对台的基金,或者对台的一些项目的更多的支持,让我们把这个项目走得更好更远。

作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厦门既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又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过境货物海铁联运,激发出对外贸易的新活力,也为台商台企打通了连接国际市场的“黄金通道”。

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南:随着我们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福建落地,下一步我们“丝路海运”会更多地布局到台湾这块,包括我们航线的配置、通道的打造,更多创新物流模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到现在,大陆在助力台商台企投资兴业上持续开大门、迈大步。走在两岸交流最前沿的厦门经济特区,始终紧跟时代脉动,拥抱登陆发展的台商台企,不断书写两岸经贸融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