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屋筹添

原指长寿,后成为祝寿之词。山亭社区“海屋阁”运用“五社联动”,为它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海屋阁

位于翔安区民安街道山亭社区,这里的长者服务中心已不间断运营了一年多,成为“爱心民安”的一面鲜红旗帜

在革命老区翔安区民安街道山亭社区,“大乡南里81-3号”这处宅子近几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曾经的旧村部,这里是防疫物资的存储地。2022年下半年翻修后,这里挂上了“海屋阁”的招牌,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都热热闹闹的——每天都会有50多份爱心餐从这里送到一些缺乏照料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中;还有爱心人士不时前来举办慈善活动,欢声笑语温情满满……

自2022年10月26日以来,“海屋阁”长者服务中心已经不间断运营了一年多,这背后离不开民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悉心指导,还有山亭社区干部、义工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支持。有社会人士评价说:“‘海屋阁’已成为民安街道助老食堂的一面旗帜,它的成功经验正是厦门市翔安区‘五社联动’一次生动的民安实践。”

今天,记者带您走进“海屋阁”,从“志愿者”“爱心泉”“小账本”这三个关键词,为您解密“海屋阁”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 志愿者

“做这个不辛苦,很高兴也很值得”

零报酬四百余天 全天候风雨无阻

“海屋阁”进门是个大活动厅,拐进去便是后厨和休息室,也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采访当天,我们9时30分抵达现场,穿着红色围裙的志愿者们已经在厨房忙活了4个多小时。

“今天做馒头得提前发面,要发得软,所以时间要长一点。”68岁的陈春贵说,平时大家七八时左右到场,一起备菜挺热闹的。

当天的午餐菜单是馒头配面线糊,都是适合老人的食物。一共有50多人份,馒头需要百来个,面线糊也得煮上一大锅。菜谱基本都是简餐,但每天都换。“海屋阁”正式运营前就开展了多场相关培训活动,馒头、面线糊、鸭肉米血、炸枣、海鲜面和咸粥都是志愿者们的“基本功”。

10时出头,馒头出炉、面线糊出锅,再装进餐盒套好袋子,这些志愿者围裙都没赶上脱,就兵分多路,急匆匆地送餐。

50多份餐食都有明确的目的地。“海屋阁”负责人携手社工机构已经做好了前期走访摸底,汇总出送餐名单。“不只是老人,还有部分行动不便、生活不便的困难居民,我们也将其纳入名单中。”翔安区沐风社会服务中心片区主任方幼婷说。

这些居民分散住在社区的大乡、店顶、后郭、浦头和下边五个自然村里,最远的距离“海屋阁”两公里开外。负责近处的志愿者,拎上袋子走路就过去了;另一位志愿者陈朝霞擦洗完锅具,麻利地把餐盒放进电动自行车的前菜篮里,骑车朝着比较远的几户去了……12时前,当天的50多份餐食都要送到用餐人群家门口,保证他们能够正常用餐。

志愿者送完餐回到“海屋阁”,还有一项清洗餐盒的工作需要完成。“不锈钢餐盒备了100多个,每天送过去一个就要换回来一个,虽然老人们都会洗干净,但我们也要再认真冲洗消毒。”陈美桂说。

当所有的工序都完成后,这群忙碌的志愿者才可以坐下来喘口气。林秀忍喝了口水,乐呵呵地说道:“做这个虽然有点累,有时也难免被误解,但我们不图钱、不图名,累并快乐着。”

方幼婷说,如果遇上恶劣天气,送餐志愿者会很辛苦,也有点危险,“所以我们给志愿者买了保险,也会轮流排班,按照送餐距离远近轮换。”

这一支志愿者队伍尽管是“零报酬”,但大家都是自愿前来。沐风社工和社区党员干部组成“5人党员互助小组”,带头组建了“海屋阁”志愿服务队。陈朝霞是“海屋阁”成立之初就加入的,还带动了身边人来参加,从备菜、烹饪到送餐“全流程”参与——到如今,她们已经坚持了400多天,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500多个小时,累计送出餐食15500多份。

“做这个不辛苦,很高兴也很值得……”朱亚丽的一番话表达了这些志愿者的共同心声。但从组织者的角度说,只是口头表扬显然不够,为了肯定她们的辛劳与付出,民安街道、山亭社区和社工机构先后开展了两场志愿者表彰活动,现场为她们颁发爱心奖状。

关键词 爱心泉

“既然开始办了,就不能停、不能断”

爱如泉水涓涓不息 成为敬老爱老金字招牌

日前,厦门市引进人才、厦门丹桂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小波博士(已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海屋阁”长者服务中心,应用前沿精准的细胞内环境体检技术,为中老年人进行公益体检筛查血栓、评估中风和心梗等方面的风险,并拿出团队开发的适用于关节疼痛、失眠、心脑血管等问题的大健康产品慰问老人,还帮助民安街道培训广大社工,让他们以更专业科学的方法为老人健康服务,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让“海屋阁”持久运行下去,民安街道、山亭社区积极帮忙牵线搭桥,通过制作专题宣传片,在翔安区“业翔民安”微信公众号、民安街道“政善民安”微信公众号和众多微信群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动态信息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随机联系社区爱心慈善人士捐资捐物。社工机构和志愿者们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见缝插针广为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海屋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自信体现。“我们也要努力讲好‘海屋阁’故事,传播‘海屋阁’好声音,广聚善缘、共扬孝道,让更多的爱心人士一起参与进来。”“海屋阁”的法定代表人、山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小池说,既然开始办了,就不能停、不能断,必须想方设法把“海屋阁”运营下去。

一开始,每天送餐用的是一次性餐盒,用了一小段时间后,社工和志愿者都认为长此以往消耗比较大,不划算。有一家爱心企业知道“海屋阁”的故事后,主动找上门,按需求捐赠了100多个不锈钢餐盒,“每个不锈钢餐盒耐用安全,便于消毒,且都打上了‘海屋阁’的字样和标号,解决了大问题。”志愿者陈丽桑说。

爱如泉水、涓涓不息——志愿者身上的红色围裙是爱心人士捐赠的,颁发给志愿者的奖状也是爱心人士特别制作的;逢年过节的时候,志愿者会主动上门为老人们做饭;平时,一些爱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也会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人们理发、义诊……

也是在前几天,民安街道相关领导携同厦门天实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翔安大地火炬幼儿园2家爱心公司负责人,到“海屋阁”长者服务中心进行爱心接力,捐赠了20桶大豆油和10袋中华香米,把爱延续并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海屋阁”运营一年多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加入,它早已脱离了简单的“后厨+送餐”的定位,成了民安街道山亭社区敬老爱老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在爱心清单上已经有100多家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为“海屋阁”做出捐赠,总价值约有24万元(包括物资)。

关键词 小账本

“运转要足够规范,才能让人信服,也更长久”

网上买菜更明晰 制度管理更规范

在后厨旁的休息室墙上,挂着一排和“海屋阁”相关的管理制度,涵盖了安全管理、档案、财务、设施、社工、卫生等各个方面。如果把社工机构和社区志愿者视作“海屋阁”日常运转的“电源”,那么一个个账本账单和管理制度则构成了“海屋阁”的基础构架,确保它每天都能够保持稳定。在陈小池看来,“运转要足够规范,才能让人信服,也更长久。”

事实上,经验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海屋阁”的运转也不外如是。仅以买菜这件事为例,前后的运转变化就体现了“海屋阁”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改善提升。

“一开始,本着就近原则,我们就在村里找蔬菜和粮油的供应商。”陈小池说,购买了几次之后,慢慢就发现了一些弊端。在购买的环节里,有的是现金支付,有的是手机支付,统计上不够方便,且现场购买有的还无法当场开具发票……经过深思熟虑,“海屋阁”的社工和志愿者最后选定了一家靠谱的送菜企业。“每次都通过App直接下单,购买的品类价格都有明确的票据,也可以随时在网上开具发票。”社工管理员陈彩女说,这样免去了很多麻烦。

除了购菜发票,还有一份出入库登记明细本,每次购菜的数量和品类,相关经手人都有登记;每天用菜或者调味料是多少,也都有详细记录,甚至盐巴和燕麦片用了“0.5包”也做了细心登记。这些清单和出入库登记册,还有每次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都形成了明晰的“小账本”,每周都会在“海屋阁”和网上进行公示,确保公正公开。

“来‘海屋阁’之前,我们也不清楚食品如何留样。”陈彩女说,现在每天做的饭都会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留样,并保留三天,“这是对吃爱心餐的老人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事实上,这些严格的规范和流程不只是停留在账本和口头上,还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将这些规则“定格”下来。此外,“我们还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到内厝镇莲塘‘老人之家’、马巷街道五美社区‘幸福院’学习取经,让大家开阔眼界,取长补短,努力把‘海屋阁’办得更好。”陈小池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的“海屋阁”已经良性运行了一年多时间,爱心企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资捐物名单也有长长的几页。虽然在运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民安街道、山亭社区和相关社地机构、志愿者继续共同发力,坚持不懈努力,爱心企业单位和个人名单就一定会继续增加,“海屋阁”也一定能够保持良性运营。

“‘海屋阁’是我们民安街道的一块金字招牌,是‘爱心民安’的典型代表和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五社联动’在我们街道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响更亮!”民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叶捷频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海屋筹添 民安新义

走进“海屋阁”,除了门口悬挂的铭牌,宅子里的“海屋筹添”牌匾最是显眼。

“海屋筹添”原指长寿,后成为祝寿之词。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每当看到人间沧海变为桑田时,就让仙鹤叼一根树枝扔进屋里,到如今这些树枝已经堆满整整十间屋子——其中的“海屋”便是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即是树枝,成语意指岁月漫长。

如今这座位于民安街道山亭社区大乡南里81-3号的宅子,同样名为“海屋”,但“筹添”的意义却已与古时截然不同,被赋予了时代新义。

“海屋阁”充分运用“五社联动”——即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运行模式。“筹”字在这里,可以视作山亭社区、社工机构和自发而来的志愿者,也可以视作前来捐资捐物、关爱老人、举办活动的爱心企业单位和人士。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优质的平台和良好的运营机制,关注社区老人和残疾群众的爱心才会源源不绝地汇聚到这座名为“海屋阁”的宅子里。

山亭社区,是翔安著名的革命老区。社区党委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打造“红色山亭”党建文化品牌。而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山亭人的助人、奉献精神也是一路传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亭乡亲把地瓜、芋头、土鬼子(一种贝壳)拿出来支援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亭乡亲设立“黄绿荷陈剑敦奖学金”,后来还有山亭华侨捐资建设的小学和幼儿园;而在几年前的疫情防控期间,自发组织成立的“夜宵队”筹集爱心资金、物资近七万元,提供强大后勤保障……

民安街道自2021年4月成立以来,通过社会捐赠、链接资源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党政领导“一对一”挂钩帮带困难群众,“新春慈善快车”、重阳节慰问困难老人等30多场次爱心慈善活动,累计发放慰问金约25万元、古龙罐头488份、年夜饭260份、食用油2600桶、大米1700袋、空调被230件、被套266床,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带来关心关怀,有效解决了一些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果聚焦山亭社区“海屋阁”,就已累计链接100多家爱心单位、爱心人士前来捐赠物资、资金,总价值约为24万元。

一座全新的“海屋阁”,既是“五社联动”生动的民安实践,更是民安街道爱心传承的重要节点,还为古成语“海屋筹添”赋予了时代内涵——这既是新民安土地上一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更是民安街道不懈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