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至19日,厦门市委组织部与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举办“做大做强海洋新兴产业 加快实现海洋强市目标”专题培训班,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涉海科研院所相关负责人、涉海企业代表等参训。

本次培训班是市委组织部2024年干部教育履职能力提升重点专题之一,旨在通过培训,更好地提升参训学员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思考如何突破现有的挑战,更好地做大做强符合厦门实际、具有厦门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更好地激发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地推进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海洋强市和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本次培训班师资力量强大,有海洋领域顶尖的院士级老师,也有长期从事海洋管理实践的专家,部分科研院校和优秀企业家也应邀分享政企共同发力、科研成果转化的鲜活事例。培训课程的设置既兼顾宏观视角,也注重贴近实际,精心安排专家讲座和现场教学,6场理论授课搭配1场现场教学、1场分组讨论。培训内容涵盖国家层面宏观政策解读,以及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等板块。不少学员表示,此次培训师资力量高端,课程内容丰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理论体系,受益匪浅,接下来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厦门市各区、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25年建成海洋强市、2035年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克服各种困难,推进海洋经济稳步增长,2020年以来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9%,其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3%,均高于全市2023年GDP增速3.1%,2023年全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0.2:30.7:69.1,形成以三产为主导、二、一产协同发展的格局。

观点选登

发展抗疲劳制造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厦门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条件,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是推动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抗疲劳制造技术是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韧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市的建设进行赋能,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三位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举市体制,建设抗疲劳制造一流学科,把一流的科研机构建起来,把高端制造的跨国企业建起来。在政府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目标引领下发展,实现中国海洋装备制造领先世界。

加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卫:福建是海洋大省,2023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其中,海水养殖产量、海水养殖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就厦门而言,其海洋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蕴藏潜力巨大,未来可以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等,充分激活厦门的创新活力。此外,厦门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加强与世界海洋强国的互动交流,学习世界前沿技术。如今,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正在加速建设中,厦门可以进行深度参与,共同探索未来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加强可持续创新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提供切实可行的法治保障

●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刘超:作为全国首批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3年获批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专门立法予以保障与促进。202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是一部针对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回应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法治需求的专门立法。该立法明确了海洋经济促进工作职责分工、系统构建了海洋产业规划与发展制度体系、完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丰富了对外开放合作制度、强化了综合服务与保障制度,为厦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全面、切实可行的法治保障。同时,作为一部特色鲜明的“促进型”法规,其使用的“软法为主,刚柔结合”的立法形式、大量运用的“鼓励、倡导、引导”等制度类型,可以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厦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联:海洋生物产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其中一员,企业要响应国家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号召,更多关注自身的“蓝色”元素,积极构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嫁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安井多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期待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海洋预制食品研发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味的食品,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发展新动能。

五个方面发力赋能蓝色经济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崔晓健: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显著。为推进厦门海洋强市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从以下几点发力:一是聚焦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海洋产业战略引领与产业链协同。包括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统筹推动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提升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等。二是聚焦强链接促融合,补齐海洋科技转化与应用短板。包括强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涉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三是聚焦可持续碳中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中心建设。包括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四是聚焦夯基础强保障,稳步提升海洋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加强海洋公共信息服务、完善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等。五是聚焦海洋文旅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城市,包括加强海洋文化科普教育、构筑闽台文旅高地、打造海峡两岸旅游特色项目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原副局长邱章泉: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在海洋渔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呢?我认为在水产种业上,要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原良种资源保护,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龙头企业。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上,要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医用材料、功能食品、生物酶制剂、农用制品、日化生物制品、微生物环保制品等,初步建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海洋工程装备上,要发展用于深远海养殖、海底采矿、水下打捞、海上救援、海道测量、港口航道施工、深水勘察等海洋重大装备。在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上,要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和应用推广。在智慧海洋产业上,要支持海洋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海洋卫星应用产业,建设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厦门在海洋渔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优势,大有可为,应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