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假期的第二天,我们继续来探讨清明祭扫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清明节祭祀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代祭代扫、网络祭扫等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期出现的AI“复活”逝者等新的寄托哀思的方式也日益火热。

远离家乡,不能亲自前往,请人代为祭扫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薛岭山陵园入口处,记者看到这样一张代客祭扫服务价格表,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工作人员介绍,有需求的客户可以通过公众号预约,选择服务项目。之后,他们会安排礼仪人员开展祭扫。为了让客户实时看到祭扫情况,礼仪人员还会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帮助家属实现远程追思。

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副总经理 朱艺璇:可以只选择献一束鲜花或者是选择套餐服务,套餐服务里面也可以有鲜花、香烛,我们的工作人员擦拭墓碑,鞠躬,包括拍照片、视频都可以。

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介绍,代客祭扫是他们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一项服务,当时平均每年的订单有1000多个。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这方面的订单逐渐减少,目前我市多个陵园都设有代客祭扫服务,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务。

【“云祭扫”满足游子祭扫需求】

除了通过网上下单代客祭扫,市民还可以通过线上“云祭扫”寄托哀思。我市在2020年开通了网上祭扫平台,市民点开“i厦门”微信公众号,进入“厦门云祭园”,只需在页面上创建纪念馆,就可以进行网上祭祀。“厦门云祭园”上线三年来,平台累计建馆数量17.7万个,祭扫群众45.6万人次。老家在江苏的纪然由于学业繁忙,今年不能回家扫墓,她通过“云祭扫”的方式,向老家的故人送上了鲜花。

市民 纪然:现在科技发展之下出现了线上祭扫的方式,虽然说可能从氛围上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在异乡的游子来说,是一个寄托哀思非常好的方式。

【AI“复活”成寄托哀思新方式】

利用AI技术,生成一个能够模拟逝者声音和容貌的数字形象,最近,AI“复活”在网络上十分火热,也成为不少人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新方式。记者在这家电商平台看到,有不少商家提供AI“复活”已故亲人的服务,根据客户不同需求,价格在几元至几百元不等。像这户商家的2款AI“复活”商品,已售出了800多单。

市民 陈先生:对亲人的缅怀通过科学技术这个媒介,运用在生活中,让我们离亲人仿佛更近了,我觉得挺好的。

AI“复活”逝者,这样的技术复杂吗?业内人士介绍,如果是还原度较高的“数字人”,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通过不断训练生成语言模型,技术相对复杂。而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是依托头部公司的AI大模型,通过一张照片就可以生成数字人,再“投喂”几秒的语音,就能实现声音克隆。这样的产品生成速度快、成本也较低,能够满足大多数客户的需求。

厦门快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李稀敏:它因为主要追求一个即时的效果,对质量可能要求没那么高,所以它就可以用一张图片就进行复活,这种一张图片复活它的成本是很低的,现在的技术在这一块做的其实已经非常好了。

寄托哀思的方式在不断发展,网络祭扫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呢?面对AI“复活”技术带来的更多可能性,公众应如何规避风险,妥善使用?我们继续来看记者的观察。

【网络祭扫正兴起 平台规范成重点】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多元化的祭扫方式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网络祭扫、鲜花祭祀等文明低碳的祭奠方式应该大力提倡。如何更好地规范祭扫平台、加强祭扫体验感,成为了一些市民关注的重点。

市民 赵女士:网络祭扫目前可能也就是点一点,送送花什么的,有一些现场的图片这种就更直观,有亲身体验的那种感觉会更好。

市民 魏女士:网络祭扫这一块,一些网友的言论可能还不是很正确和恰当,所以这一块平台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监管和监督。

【AI“复活”引争议 市民如何妥善使用?】

而针对AI“复活”已故亲人的方式,社会上有着不同声音。一些市民认为,“AI复活”可以为生者提供慰藉,填补心中的遗憾;一些市民则表达了自己担忧:过度沉溺于虚拟中,是否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市民 董先生: 我觉得还是就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人们可以追忆和怀念一下自己失去的亲人,也是一种心理的慰藉。

市民 杨先生:像有一些原来磨损很厉害的照片,或者说没有能够及时留下来的音频或者视频的,通过技术手段能做一些恢复,可能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比如说对家里去世的亲人的一些思念。

市民 张女士:比如说看了之后,会不会沉溺在那种感情里面,走不出来,也有可能有反向的作用。

市民 王女士:我觉得AI复活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是自己的想法,而并非真正尊重逝者。

近日,网络上有博主打着温情的名号,用AI“复活”了李玟、乔任梁等明星,引发大众争议。对此,律师表示,AI“复活”死者使用的是深度合成技术,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对于AI 复活逝者的法律前提,是取得近亲属的同意,并且不得对其近亲属造成精神痛苦,否则有权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福建英合律师事务所律师 林垚:目前对于AI复活技术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个人建议是购买或者使用这项服务,应当首先要取得他的近亲属同意,并且利用这项技术,它应当仅限于个人的追思怀念的目的,要遵守法律法规,也不要突破道德伦理的一些边界。

专家表示,随着寄托哀思的方式日趋多元,AI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需要多方进行规范,才能更好地引导行业发展。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巨东红: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更高一层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侵权的行为,还有因为AI“复活”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我们的公民也要有法律意识,有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对于平台)比如说有一些逝去的明星,如果不经过他们亲人的授权,或者他们的许可,就不能够随便播放已经由别人制成的AI复活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