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塑造全球海湾型城市生态修复典范
在福建厦门,有一道浪漫且壮观的独特海上画面。
3个不同形状的小岛上,用不同树种勾勒出大写英文字母“I”、爱心图案和五星组图,连在一起就是“我爱中国”,加之作为背景的红树林,宛若一封大自然写给祖国的情书。
这里,是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85公顷“海上森林”扎根于此。此前,因盲目围海、无序养殖,这片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红树林曾消失20多年。
曾两次到访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称其为全球红树林恢复的典范。“我们在同一片海洋下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所以像厦门这样在海洋治理方面领先的城市,需要在面对全球海洋环境挑战时起到带头作用。”
厦门的示范意义不止于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其国际影响也不止于彼得·汤姆森的盛赞,厦门已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是全球海湾型城市高水平生态修复的典范。
为应对全球海洋环境挑战提供样本
自36年前筼筜湖蝶变开启以来,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厦门密集出现。
曾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筼筜湖,经过治理成为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城市会客厅”。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示范引领,再到“海域、流域、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西海域、五缘湾、环东海域、杏林湾、马銮湾等湾区综合整治及九龙江等流域协同治理渐次开启,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厦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极大改善了海域生态环境,绘就了一幅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城市的“厦门画卷”。
在国内,厦门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控和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全市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达93.3%。厦门东南部海域、鼓浪屿、筼筜湖分别获评国家美丽海湾、和美海岛、美丽河湖。其入海排放口整治、海上环卫机制等一系列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国际上,厦门成效受到高度认可,厦门经验获得推广,厦门因良好的生态环境斩获不少荣誉。厦门探索出的“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海岸带综合管理“厦门模式”在国际上推广;厦门市政府获得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领导力奖;下潭尾红树林修复作为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典型案例,彼得·汤姆森期待厦门为应对全球海洋环境挑战提供“厦门样本”。
而早在1994年,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就获评“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2007年以来,筼筜湖治理工作被列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研修课程,面向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近2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经验推广。来自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的生态环境机构也纷纷前来考察。
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进生态建设
“厦门作为海湾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厦门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走向世界,助力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说。
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罗明看来,海湾型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生态保护是世界性课题,许多国家的政策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存在矛盾。“厦门当年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全球具有代表性。”不同国家可以根据自身区位和经济条件,从不同维度学习厦门的生态恢复经验。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余兴光认为,“厦门实践”中有诸多成功经验和创新性做法值得向全球推广,比如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综合管理、海洋生态修复与海湾城市发展协调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高质量的公众参与、专家与政府互动的决策机制等。
厦门何以能成就今天的生态辉煌?探寻厦门密钥,《法治日报》记者发现少不了几个关键词: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共治共享。
厦门走的是一条依法治理的道路。在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中,“依法治湖”居于首位。此后,厦门始终注重法治先行,在全国最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就此纳入法治轨道。
“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厦门实践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目前,厦门已相继出台10多部涉海法规,其中《厦门市海域管理使用规定》《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在全国相关领域首开先河,形成了以国家法律为遵循、地方性法规为基础、专门规章制度为配套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又针对性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等10余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和规章,制定了比国家、省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法治保障。
尊重科学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厦门走的是一条科学治理的道路。
在筼筜湖治理中,筼筜湖上陆续修建了西堤闸口、引潮堤。每天涨潮时开闸纳潮入湖,退潮时打开泄洪口,实现湖水更新。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张炜鹏说:“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是筼筜湖治理中极具创造性的举措,是一项尊重科学、高瞻远瞩的决策。”
在五缘湾治理中,据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达介绍,最初五缘湾湾内这片土地计划收储作为建设用地,厦门市政府充分征求并采纳专家意见,及时调整五缘湾片区开发利用规划,放弃当时十分火热的房地产开发,而是保留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研究室主任戚洪帅说,厦门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湿则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
厦门走的是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
记者在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看到了树木上挂着“认养牌”,原来,这些树木已经由厦门市民认养。每一株认养树木的背后,都倾注了一份深厚的爱和美好的愿景。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她就在这里认养了树木,常常在周末带着孩子来给树木浇水,用自己的方式珍爱环境、守护厦门。
如马銮湾新城片区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所说,爱心认建虽不算大事,却激发了社会各界植绿护绿、爱绿兴绿、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和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用心向善的积极心态。
正是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曾经近乎“一潭死水”的马銮湾蜕变为厦门的“城市景观台”。
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介绍说,36年来,厦门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秉持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理念,将最美自然景观、最核心生态基础设施留给百姓,联动政府、高校、院所、协会、企业等力量共同参与,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解决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引导广大市民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以智慧和实干绘就了厦门引以为荣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