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翔安的珩厝社区,至今还保留着从唐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灯、游灯、撒糖,十分热闹。不少外国朋友,也被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加入了制作花灯的行列,一起去看看。

在珩厝社区珩江书院,社区里的大人小孩正聚集在这里,制作元宵节游灯要使用的花灯。当地的居民们至今还保留着手工制作灯笼的习俗,竹片缠绕、背纸粘贴,一盏盏造型独特的龙灯、鱼灯活灵活现。人群中,一位“老外”格外显眼,他是来自德国的韩达乐,来厦门12年,已经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得知书院有制作灯笼的活动,韩达乐特意赶来,学着制作自己的第一盏中国花灯。

德国友人 韩达乐:灯看到过好多,就是普通的灯笼,但是这种的自己做的,是我第一次弄,我不知道这么复杂,都是手工做的,比较难,但还是好玩。(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吗?)有,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有好多的节日。

虽然是第一次制作花灯,不过韩达乐对中国的生肖很了解,今年是龙年,他还用英文特意在刀旗上写下了“龙”字。连续忙了两三天,韩达乐的龙灯终于大功告成,在颜色上,他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吉祥色,金色和红色。

德国友人 韩达乐:就是春节的颜色,有一样的,我觉得很配。(比较喜庆?)对,许愿家里人身体都好,小孩子好。

社区居民王大安告诉我们,珩厝社区的前身是一个渔村,所以大家在制作灯笼的时候,都会使用到鱼的元素,祈福新的一年“渔获满满”。

珩厝社区居民 王大安:我们村是靠海边,以前这个村是渔村,大家生活中鱼见得比较多,另一个鱼也符合我们的年味,年年有鱼(余) 比较喜庆,所以用鱼来迎新年,大人会做,孩子也会做。

珩厝社区至今还保留着元宵游灯的习俗,游灯时,大人孩子一起接龙,形成一条灯带环绕社区。夜幕降临,圆月高挂,社区居民带着做好的鱼灯和龙灯,慢慢聚集到书院,浩浩荡荡的游灯就此开始。

当大家的灯笼汇聚在一起,一盏盏花灯组成了一条闪亮的长龙,锣鼓声、鞭炮声、大家的欢呼声,每一声都是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