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厦门经验”,前不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主题边会上向全球分享。日前,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向参与分享的厦门企业发来感谢信,称赞其“代表中国企业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气候相关年度会议,本届参会人员达到创纪录的8万人。在此次主题边会上,建设运营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作为中国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创新与实践的成功案例,得到参会各国代表好评。

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介绍,“厦门经验”登上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举办围绕循环经济主题的边会,对外介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直观展现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厦门经验”参与分享,说明厦门在相关领域走在前列。

“这是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与环卫体系相融合、依托于城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实现低值废塑料规模化回收利用的创新模式。”参加分享的厦门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它形成了以“政策上层设计+企业技术创新+居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多元共治格局。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于2022年底投用,是我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厦门在全国率先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出台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补贴系列工作办法,推动循环经济具体措施落到细处。

类似的创新举措,带动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厦门生活垃圾增长率由2017年的7.17%降至1.2%,垃圾回收利用率超50%,资源化利用率87%;在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中,厦门已连续21个季度排在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多次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和复制推广。

亮点

勇创新

高效分拣增添低值回收硬实力

低值可回收物,是指生活中具有一定循环利用价值的回收物,其覆盖品种多、物理形态多样、化学性能各异,分拣难度大、加工价值低,使得不少企业缺乏回收动力。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未能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堵点,串联起了前端垃圾分类和末端资源化循环利用两个环节,使曾经的“垃圾”得到高值化“重生”。

走进分拣中心,在速度达每秒3米的高速传送带上,外卖餐盒、奶茶杯、泡面桶、快递包装盒等低值可回收物被自动识别、分拣,处置全过程物料不落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分拣中心以一条分选线作为示范线,能实现低值可回收物每小时5吨、每年3万吨的处置能力。”

高质量智能分选是如何做到的?科技力量是解题关键。据了解,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采用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分选工艺架构,基于视觉感知、深度学习神经网络、AI智能、近红外飞光扫描等智能分选技术,实现分选准确率95%以上,分选效率更是达到原先人工分选的5至10倍。

目前,分拣中心已经形成“机械智能分选+人工干预+归类自动打包”的智能化生产线,低值可回收物每分选出1吨可再生资源,对应产值为800至1000元。按照一条生产线每年处置3万吨低值可回收物计算,每年再生资源产品营收约2000万元。

见成效

多元共治打造全链条分类回收

每天,小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环卫企业定时定点分类直运至分拣中心,之后由专业企业进行集中分选利用……从分类到收运,再到再生处置,各环节规范开展、高效协同,让低值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变废为宝——“政策上层设计+企业技术创新+居民广泛参与”,低值废塑料规模化回收利用在厦门实现社会多元共治。

“前端多方宣传见成效,市民主动参与、垃圾精准分类;中端运输工作点对点,信息公开透明、分类清晰可溯;末端回收精准化,高效科学分拣、实现再生循环。”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全链条治理,现已构建起覆盖前、中、后端的一体化运行体系,保障低值可回收物高效回收利用。

厦门市平均每年可产生29万吨至36万吨的低值可回收物。如对其尽数回收利用,按照1吨废塑料贡献碳减排2.9吨、节约石油2.2吨标准计算,数十吨经资源化加工处理的低值可回收物将成为工业原材料,实现循环再利用,节约石油资源,有效减污降碳,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再添动能。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解决了低值再生资源回收难的问题,突破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瓶颈,实现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的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激活了低值再生资源市场,同时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介绍,在低值可回收物方面的“厦门经验”,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