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系列报道《丝路交响》。匈牙利是欧洲华人的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匈中两国传统友好,十年来,因为“一带一路”交流更加亲近。很多人了解匈牙利是从裴多菲的爱情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开始,而中国的先哲和文学同样对匈牙利产生了影响。匈牙利有不少人知道孔子、李白、林语堂、《西游记》等等。这背后,有一批又一批文化使者接力架起两国沟通的桥梁,让多瑙河畔盛开匈中友谊之花。

在匈中双语学校,孩子们每周要上五节汉语课。老师把中国古诗词融入音乐,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作为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使用汉语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全日制学校,匈中双语学校还会“因材施教”,为有基础的华裔子女提供难度更高的汉语教材。

中国家庭关系里,长辈、晚辈、同辈之间怎么称呼?老师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加深印象。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校长 埃尔代伊·苏珊娜: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匈牙利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有很大的用人需求,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从小学到高中,可以精通中匈英三国语言,学习了语言熟悉了文化,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匈牙利的“汉语热”也随之升温。如今,汉语已经是匈牙利高考的外语科目之一。匈中双语学校也从创立之初的4个年级87名学生,发展成12个年级530名学生。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校长 埃尔代伊·苏珊娜:我们尝试和抓住每一个可以让学生练习汉语的机会,不仅重视汉语学习,也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我们每年都会过春节。

今年春节期间,匈中双语学校的两名学生写信给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在复信中,习近平主席鼓励匈牙利青少年“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这让学生们备受鼓舞,对中国也更加向往。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十二年级学生 马俊杰:我未来的目标就是到中国上大学,想读国际关系专业。

今年暑假,匈中双语学校还特意组织了一批十二年级的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书本上的内容变得可触碰。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十二年级学生 多丽娜:我到中国就特别开心,周围全部都是中国文化,中国人,然后我发现我真的被(中国)吸引了,感觉是我心所在的家。

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老师 王悦:语言是一个交流的钥匙,孩子学习了中文,不光是一个孩子,至少是他一个家庭,都非常喜欢中国,想了解中国,所以其实基本上这种文化都是双向的,都是互通的,就像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也有“文明互鉴”在这里,我确实感受到了中匈文明在这里交汇、交流、交融。

匈中两国在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互鉴由来已久。已经85岁的匈牙利汉学家姑兰是一位重要的见证人。在布达佩斯边上的小镇波马兹,我们见到了依旧健谈的老人。

姑兰的父亲是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因为参加第一届世界数学家大会,认识了代表中国参会的华罗庚。华罗庚也成了姑兰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和“中国叔叔”的会面,让15岁的小姑娘迷上中国。高中毕业后,姑兰立即报名留学,在北京大学念书,也在北京结婚、生子。在姑兰看来,匈牙利人的中国情缘,有历史脉络可循。

匈牙利汉学家 姑兰:历史上已经证明了,匈牙利人是从亚洲来的,所以这一点在匈牙利人的思想(里)也很(看)重,他们就喜欢中国人,很多匈牙利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所以我们翻译的中国文化(书籍)比较多。

半个多世纪来,姑兰翻译了鲁迅、三毛、苏童、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编辑出版了《西游记》《道德经》《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她也是匈牙利第一位研究中国戏剧的汉学家。姑兰相信,文学有着特殊的力量。

匈牙利汉学家 姑兰:翻译的作品一定有这种作用,每个文化当中的了解都是互相的。

如今,姑兰的弟子遍布匈牙利,其中就包括旅匈作家、文学翻译家余泽民的妻子余艾丽卡。

匈牙利汉学家 余艾丽卡:匈牙利本来就是一个读书的国家,有很多人喜欢读书、爱读书,我们最近这些年,出版了很多方面的书,目的就是在中国和匈牙利之间搭一个文化历史的桥梁,让两个国家互相了解。

这些年来,余艾丽卡致力于将中国文学著作推向匈牙利读者,而余泽民则专心将匈牙利的杰出作品翻译成中文。越来越多的文化使者加入进来,续写两国深厚的情缘。

旅匈作家、文学翻译家 余泽民:“一带一路”,对文化交流绝对是个触动,有一些项目在这个框架下可能促成。

姑兰说,近年来,中匈两国文化交流的脚步加快了。中国愿意和世界“一路同行”,匈牙利也需要中国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匈牙利汉学家 姑兰:一面看文化,一面做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是很叫人(赞赏的),大家对中国(正在)做什么,“一带一路”是可以表达的。

文化是最好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学中文,爱上中国文化,也让匈中友谊之花在多瑙河两岸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