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海外唯一一个华人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民心相通在这里有天然的土壤。你可以用闽南话、广东话跟新加坡华人聊天;也可以跟他们一起博饼、听音乐会、过中国节;在他们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报道。来到这里,你似乎出国了,但又好像没出国。《丝路交响》新加坡篇的最后一集,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国度究竟能有多亲切。

新加坡总人口中,华人占比74%,其中祖籍在福建的华人最多。在这里,你虽然踏出了国门,但乡音乡情时刻萦绕。

新加坡是福建人早期移居海外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闽南话方言跟着先辈们漂洋过海,代代流传。

为延续新加坡华人对闽南文化与方言的认同,新加坡厦门公会每个月定期举行闽南话讲演会。讲演会分为三个环节,包括闽南文化介绍、个人演讲和点评建议。

来参加活动的华人,有的祖籍福建,闽南话张口就来。有的则是闽南话初学者,腔调中还夹着一丝口音。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沟通。

新加坡华人 蔡镇隆:除了演讲要提升自己的闽南话能力外,也是要知道一下闽南文化。

新加坡华人 胡雪琦:同样是厦门人,用闽南话讲起来,用厦门话讲起来,就觉得特别亲切。

在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新加坡华人也很有仪式感。

记者 廖媛:中秋音乐会 “天涯共此时”,这在网上可是一票难求,上海爱乐乐团第二次来到新加坡演出,今晚他们一共带来16个节目,现场已经非常多人准备入场聆听音乐会。

新加坡华人 作家 编剧 六六:一思亲我就会回到这(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因为这个地方我看了很多场华乐演出,很多华人文化的庆典活动,每次回来好像是回家了一样。

这场音乐会,是由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据了解,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揭牌成立,目前已举办各类人文交流活动超过1000场次,包括中国电影节、中国故事讲座、中新两国青少年绘画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海外华人参与,也吸引了新加坡本地人和其他国家的游客前来体验中国文化。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兼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主任 肖江华:当时习近平主席在揭牌的时候,就嘱咐新加坡的中国文化中心,要为(共建)“一带一路”多做些事情,“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是基础,实际上中国文化中心在新加坡的作用,一个是讲好中国故事,第二个是传播好中国声音。

华人许振义,是新加坡厦门公会和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常客。2010年,许振义与太太创建了新媒体账号《新加坡眼》,最初是为了与当地华人分享新加坡资讯及生活故事。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眼》记者 张萌:我现在准备做一个快剪,马上我们就要新闻发布了。

2013年,《新加坡眼》开始转型,聚焦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中新两国交流合作的相关内容,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网友的关注。截至目前,《新加坡眼》已发展为新加坡最大的华文自媒体平台之一。它不仅有门户网站,还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2022年,在中国一项关于华文新媒体响影力的调查中,《新加坡眼》位列中国海外地区总榜的第三名。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眼》董事长 许振义:中国跟(共建)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上的一些进展,我们会去报道、分析,另外一个是有一些“一带一路”上比较重要的项目,项目的启动,项目的完成,我们也去报道,第三种,有些人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误解,去进行一些解答。

现在,《新加坡眼》招了许多95后、00后年轻小编,用青春的视角看传统文化,用年轻人的故事展现中新两国合作的成果。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眼》记者 张萌: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报道,这可能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论走了多远,回望来时路,也会记得家的方向。对祖籍地的眷恋、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新加坡华人华侨刻在骨子里,总能自然流露。共建“一带一路”,海外华人华侨不断架起心桥,共谱心曲,携手画出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