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自然环境优越,水产资源丰富;而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海洋渔业因此成为了中国和印尼合作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尼“两国双园”的中方园区在福建落户,不少福建水产加工企业扬帆出海,与印尼企业一起做大渔业市场,拥抱蓝色经济。12日的《丝路交响》让我们跟随镜头,来看印尼水产品如何漂洋过海,端上我们的餐桌。

清晨,印尼雅加达的“新河口”港口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船只依次靠岸,渔民熟练地将一批批渔获卸下过秤,采购商们纷纷现身,要抢先一步拿下好货。

过去在中国从事远洋捕捞的庄道清,2015年来到印尼,大半辈子与海洋打交道的经验,让他捕捉到中印尼海洋渔业的火热前景,在这里做起了跨国水产贸易。

印尼“一带一路”投资有限公司鱼链运输公司总经理 庄道清:地理位置比较好,特别阿拉弗拉海东部,离雅加达比较远,补给运输都很不方便,所以他们需要运输船。

庄道清口中的运输船,在中国是颇为常见的模式,近年来在印尼普及开来。远洋捕捞的船只出海后,每隔一段时间会用运输船把渔获运回岸上,这样不仅能保证鱼的新鲜度,也能延长捕捞船的作业时间。

印尼渔民:我们出海两个多月,鱼钓上来就被冰冻了。

印尼“一带一路”投资有限公司鱼链运输公司总经理 庄道清:印尼时间上面也跟着中国延),远洋捕捞的时间不够长,一个月 两个月,以前是半个月现在到两个月,甚至有三个月到半年。

庄道清还在雅加达投资建设了冷库,将水产品分类分区控温保存,进一步锁住鲜味。除了冷藏和出口,港口卸下的渔获还会在几个小时后出现在印尼各大渔市。

记者 吴则拓:现在是晚上九点钟,我们来到了印尼雅加达最大的渔市之一新港渔市,这时候天气比较凉爽,也正是这个渔市最热闹的时候。

步入渔市,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水产品的种类之多。大到上百斤的月亮鱼,小到虎虾、蚬子,你吃过或者没吃过的海鲜,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带我们逛渔市的游时杰,是在印尼打拼多年的福建人,今年受聘为中印尼“两国双园”招商大使。

看品种、问价格,游时杰在挑渔获的同时,也是在做市场调查。作为招商大使,他除了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策和营商环境,还要掌握水产品的捕捞情况和市场偏好等,才能精准招商引资,助力两国企业的合作与发展。

记者 吴则拓:进入这个渔市,仅仅半个小时,我们已经购买超过 四十斤的渔获,而总体花费不到400元人民币。

便宜量大,是印尼水产品的一大优势。但这也折射出印尼渔业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中国水产加工企业的到来,有效地改善了这一现状。

中印尼“两国双园”招商大使 游时杰:你投资到这个国家,它的这个生产附加值是更高了,对于印尼来讲,它是把它的一个自然资源的原始销售模式,变成一个捕捞加加工加销售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是双赢的过程。

经过20多天,2000多海里的海上行程,这些印尼水产品顺利靠岸。一箱箱、一袋袋被运往“两国双园”的中方园区——元洪投资区,在冷链物流基地和各大水产加工企业迎来它们的又一次蜕变。

记者 吴则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淼天汇食品的生产线,一大早 产线工人就开始处理来自印尼的鲈鱼,这些鱼由于在赤道附近生长,个头会更大,营养价值更高,经过层层工序,最终被制成鱼片,流向市场。

福建淼天汇食品的总经理林峥嵘,身上有着福建人爱拼会赢的闯劲。十年前,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她决定进军印尼,在印尼开办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如今公司每个月都要从印尼进口约40个货柜、超千吨渔获。

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峥嵘:业务的开展,包括所有的协调都比较稳定,所以2019年我们也决定,二期工程正式扩大开工。

近年来,中国与印尼致力于将“两国双园”打造成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旗舰项目,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目前,中方园区已形成各类经贸合作项目45个,总投资554亿元,将打造海洋渔业、热带农业、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绿色矿业等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建设贸易、物流冷链、产能、金融、人文与健康等5个国际合作平台。

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峥嵘:专门针对中印两国的一个法律机构,也都帮你逐渐完成,该配的金融支持,也都配上去了,那等于是你前不怕狼后不怕虎的,是不是,就大胆做了。

跨越山海,印尼水产品从蔚蓝的阿拉弗拉海出发,历经层层筛选、道道工序,“游”向世界的餐桌。志同道合,中印尼企业扎根商机无限的“两国双园”,实现优势互补、双向奔赴,将“一带一路”的好滋味与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