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看《丝路交响》系列报道,今天带您走进印尼。印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10年来,中国和印尼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当中也有厦门企业的身影。象屿印尼250万吨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是象屿集团与国内不锈钢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它是厦门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接下来,我们跟随采访组走进项目的所在地——印尼苏拉威西岛,看一条国际化产业链是如何炼成的,而这条产业链又是如何让当地人恋上“一带一路”的。

这是一座大型的不锈钢冶炼厂,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它是从中国来的,它占地400多公顷,比两个鼓浪屿的面积还大。高耸的大烟囱、十来公里长的自建输煤管道、总装机1440兆瓦火力发电厂,这些大家伙们组成了一片巨型的钢铁森林。

记者 黄鹤:但就在几年前,我脚下站的这块地方却还是一块沼泽地,如今一条全新的不锈钢供应链在这里诞生。

在这片巨型的钢铁森林里,镍矿通过回转窑与电热炉等冶炼设备,历经焙砂、熔炼、分离等多道工业技艺,转换成镍铁水,在与硅铁、硅锰等合金材料混合冶炼后,注入模具形成不锈钢钢坯。每天都有超7万吨镍矿在这里被冶炼成附加值更高的不锈钢材料。

象屿PT.OSS公司物资部部长 黄侨艺:主要的原材料包括矿以及煤,我们是从印尼本地采购的,有些核心的产品可能是从其他的国家,我们在印尼这边办厂 其实就是集合全球各个物资在各个领域的优势。

中国是不锈钢生产大国,但其生产所需的镍资源却高度依赖进口。而印尼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和劳动力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却相对薄弱。如今两国优势互补,“双向奔赴”,强强联手把产业做大。

记者 黄鹤:在我的右手边,红土镍矿、煤炭等生产原料不断地在卸货,而左手边不锈钢钢坯也在不停地装船准备出海,这一进一出之间,一块镍矿完成了华丽转身,准备销往世界各地,开始新的使命。

在项目的配套码头,这艘大型船舶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象屿集团打造的散货船象屿印尼航运1号轮,载重5.7万吨,别看它个头大,但十分灵活,可以精准匹配项目生产的原料需求。打造一条国际化产业链离不开海运能力,目前象屿印尼项目的配套码头拥有五个标准泊位,年吞吐量达6000万吨。

象屿PT.OSS公司总经理 练黎惟:以象屿印尼OSS项目为依托,象屿集团充分发挥自身在物流网络构建运营方面的优势能力,重点打造以印尼为核心,辐射东南亚的共建“一带一路”航运物流新网络,助力印尼不锈钢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转型和升级。

一座中国来的工业园在印尼海岛上落地生根,不仅带来互利共赢的经济效益,也获得了当地人的支持和认同,不少文化程度只有小学甚至未曾踏出苏拉威西岛的印尼人,就是通过这个项目,明白了什么叫“一带一路”,明白了“一带一路”能给他们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当地商户:路也修好了,水沟也清理干净了。以前这里经常发生洪水,现在不再有这种情况。

记者 黄鹤:由于没有自来水管道、淡水资源少,这里的村民常常需要出去买水,但这里道路条件也很差,一下雨便寸步难行。看到这些印尼邻居的难处后,象屿团队在周边乡镇修建了当地第一条水泥路。

这条公路约40千米,贯穿6个村镇,道路末端还形成了一条绵延数百米的商贸街,开了100多家小店,每天下午5点开始,这里便热闹起来,厂区的员工和附近居民到这里采购逛街,商贸街不仅打造了一个“小社会”,也打通了当地居民的财路。

当地商户:种大米三个月才能赚到钱,但是在这里开店,每天都能赚到钱。

路走宽了,心更近了。象屿集团扬帆出海,截至目前已为当地创造了超1.6万个就业岗位。

这位印尼小伙是公司副总经理秘书,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叫邓海龙。现在他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象屿PT.OSS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秘书 邓海龙:我可以跟中国人学他们的思路,我也希望为共建“一带一路”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积极奔跑的追梦人。

助力员工追梦,象屿集团还定期组织语言文化培训班。今年4月,首批29位象屿印尼项目员工来到厦门,开启研学之旅,在这里,他们学习产业中文、企业管理等课程,体验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短短三个月,这些印尼年轻人们中文说得更好了,也解锁了更多职业技能。

风起正是扬帆时,这是中国企业年轻的出海项目,这是一群年轻的追梦人,一条国际化供应链让他们相遇在“一带一路”,也由此恋上“一带一路”,钢铁森林里,他们共同锻造了心向往之的火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