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循着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指引,厦门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坚持科技创新、品牌引领,深化两岸融合,持续助力农业产业链拓展延伸,奏响产业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科技引领 提质增效促增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统筹实施种粮惠农政策,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围绕农作物耕、种、管、收等农业生产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同安区御蔬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起垄机、移栽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近20台。以水稻种植为例,基地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一天可以播种60亩水稻,而过去依靠人工,一天只能播种1亩。

御蔬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务理事 蔡荣钒:实现机械化种植农业,相对来讲比较科学一点,可以使我们的田间管理更加科学化,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的产量。

种业振兴 提高附加值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厦门,该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呢?我市充分挖掘农业科技潜能,把目光瞄向了农业的“芯片”——种子。厦门农运来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深耕苦瓜育种十多年,每年有约两千万粒优质种子销往全国。

厦门农运来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汤永强:每个产品经过育种家的选育、杂交,比传统的品种产量会提高16%至20%,在亩产上有提高之外,在老百姓的收益上也有,一亩地老百姓的收入平均可以提高800元以上,这样才能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厦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建设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项目,设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点,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年产值超20亿元,花椰菜、三角梅、对虾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以农为媒 深化两岸融合

厦门种苗业的持续发展,也吸引不少台农目光,把厦门作为登陆第一家园。目前,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集聚了超百家企业,其中台资农业企业就有26家,累计引进300多个台湾良种和50多项先进技术。台胞曾明宝把台湾的茄子品种嫁接在根系发达的大陆品种上,实现一颗种苗的“两岸融合”。台农詹景童则是把台湾的柠檬柚和甜葡萄柚等珍稀品种引进大陆种植。

在厦台农 詹景童:因为我们都是对岸而已,交流上会比较方便,最主要是纬度一样,柑橘类的品种适合在这个纬度种。这边的市场很大,我来这边种100多亩、几十万斤的水果,也都是不愁销售的问题,水果卖得出去,自然就有收入。

打造厦门特色品牌化农业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深化两岸融合,厦门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阔步向前。安井食品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冷冻鱼糜》,实现了我国在水产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21.8亿元,是国内速冻食品行业首家年营收超过百亿、利润过十亿的集团企业;“海堤茶叶”设立的“中茶海堤乐和云谷茶庄园”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和观光旅游于一体,在拓展茶业赛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还为地方农民带来就业、增收等看得见的实惠。目前,厦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11家、省级23家、市级55家,其中有12家企业先后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有效带动整个产业和区域的发展。

华侨大学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黄安民:农业要和旅游、文化产业、文创产业结合在一起,把农产品品牌做成地域标志品牌,提高一些附加值。把农业做成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创新创业之地,形成具有厦门地域文化的高质量农业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以产业兴旺提农业质效。如今,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厦门正通过持续推进产业振兴,绘就出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新画卷”。“农机技术”在升级,“农业芯片”在创新,“农业品牌”在发展,广阔的空间、巨大的舞台,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紧抓机遇、走进乡村,共同演绎厦门乡野的生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