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滕派蝶画

滕派蝶画以画蝶为主,画派师祖滕王系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婴,故有此名。初为宫廷画派,技法上极为细腻、工整,线条流畅,鲁迅称其为“独门、冷门、缺门,是祖国的瑰宝”。后流传于民间,演化为家传,最后定型为民间艺术瑰宝,被列为厦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勾勒百态千姿的蝶形,在上矾的真丝扇面上为飞蝶赋彩,亲手制作一柄蝶画纨扇,把非遗技艺带回家——近日,在鼓浪屿管委会指导下,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举办了“宫里过七夕:千年蝶艺 匠心筑梦”公益活动。40位市民提前报名,在活动现场欣赏滕派蝶画,并从作画材料、内容表现、技艺手法及当代的创新融合等方面进一步认识这项技艺,一睹非遗风采。

让蝴蝶成为主角

在传统国画流派中,蝴蝶一向作为花朵的陪衬出现。但滕派蝶画技艺则反其道而行之,作画时不陪衬大型花卉,在蝶之外只补以点点野草、青苔、散花。这项自唐代传承至今的画派以纯金(佛赤)、纯银(泥银)表现蝴蝶翅上的鳞片,用各种名贵的宝石等为粉色,檀、沉、芸、降香等珍贵物品为颜料,使蝴蝶富丽华贵、光耀夺目。

用毛笔蘸水、点墨,精心勾勒出蝴蝶的线条,然后为蝴蝶上色并充实蝶身形象,最后再用特制颜料完成点缀——此刻,滕派蝶画技艺传承人陈军正伏案创作,让一只只蝴蝶在纸上“活”起来。

陈军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先后在河南大学美术系、洛阳报社、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日报社等机构任教或工作。1982年,陈军拜滕派蝶画第十七代传人佟冠亚为师,由此开始了他至今40多年与蝶为友、画蝶为业的人生。他走遍大江南北,也曾远赴日本、新加坡等地考察研究蝴蝶习性,只为画好这一只“小小”的蝴蝶。1991年,陈军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来到厦门,也将滕派蝶画技艺带到厦门;2013年底,滕派蝶画技艺被列为厦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军被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绢缎移到古琴面板上

用陈军的话说,滕派蝶画的风格有着“雅、素、洒、脱”四大特点。“雅”指不俗气,笔触生动,清晰可见;“素”指整幅画要表现出冰晶玉白,突出蝴蝶的俊朗之气;“洒”指笔法潇洒流利,突出独有绘画技巧;“脱”指让蝴蝶看上去真实,有呼之欲飞之感。

2012年底,陈军与中国美院杜曼华携手联合创作的《百蝶百花图》十米画卷问世,将滕派蝶画推向新的艺术高峰。

在陈军等艺术家的努力下,这项曾经深藏宫廷之中的神秘技艺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第十八代传人,陈军更是在遵循传统的技法上大胆突破,将翩翩起舞的蝴蝶从绢缎上移到古琴的面板上。看似仅仅是换了载体,但古琴表面与滕派蝶画颜料都以大漆调配,太稠则运笔拖不动,太稀则容易渗开。顶着大漆过敏的煎熬,陈军找到了用大漆作画的技巧,掌握了温度湿度对漆画的影响,完成了这一创举。

陈军向记者透露,自己正在寻找合适的技艺传承人,将滕派蝶画传承下去。“这是一项需要耐心的技艺,在学习的同时,也是一种自身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