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近年来,随着制造业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厦门的产业工人队伍也踏入升级通道,逐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企业和职业院校也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更多适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规划,到2025年,厦门全市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

工人机器同步迭代 知识型工人受青睐

在腾盈捷电子有限公司的仓库里,郭锦平正在使用MES精益制造执行系统查找物料。在这套系统上,每盘物料都拥有一个“身份证”,工人们可以根据指示灯,轻松地找料、放料。2017年,为更好地推进智能化转型,企业引入了MES精益制造执行系统,每台机器都有自己的运作程序和模式,郭锦平作为生产线的管理者也面临着转型,这给从没有接触过编程的他,带来了很大压力。

厦门市腾盈捷电子有限公司工程师 郭锦平:做惯了原有的东西,你让一个新的东西导入的话,就会有一点点抗拒的心理。对于我来说,需要对整套系统的工作逻辑,每个工序的逻辑设定,要了解清楚。

为此,企业也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帮助职工们更好适应数字化转型。现在,通过MES系统,产线能够轻松实现半自动化运行,工作效率提高一倍,返工成本也有所减少。郭锦平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提升,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工艺主管,薪资收入也实现了翻倍。

厦门市腾盈捷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建辉:我们通过内训外训,包括提高薪资,做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升级)提升我们的整个团队的“板凳深度” 为我们的这种扩张发展来提供保障。

企业智能化转型,产业工人队伍持续升级,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厦门赛尔特电子身上。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电路保护元器件,从2010年开始推行自动化改造。企业生产部班长林春夏告诉记者,自动化产线对她这样的一线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她需要向企业设备维修、产品工艺方面的工程师,学习如何调整设备参数,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等。

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部班长 林春夏:以前是手工(生产)线 现在自动化的设备更考验我们的眼力跟脑力,每一台设备它对应的参数跟作业的指导书都不一样。我们要更好地掌握,一旦发现异常,我们就要灵活应对。

相关负责人表示,全自动化产线投入运营后,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岗位需求。由于许多自动化设备是企业自主研发,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提供支撑。目前企业设备团队成员约有110人,包括机械设计师、电控设计师等,而在2016年,相关领域员工的数量在50人左右。

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侯金宝:我们自动化设备的研发人员,全部要具有比较高的学历以及专业知识,随着产品制造工艺的改变,未来有AI,机器人这些工艺,投入到制造产品的工序当中,对人的整体要求会更高。

校企合作培育高技能人才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持续深化,对产业工人提出更高要求,那如何进一步完善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企业青睐校企合作,把产业发展需求提前植入教学过程。像厦门技师学院就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习基地,直接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搬到校内。学生们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够了解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掌握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方法;今年秋季,厦门技师学院将首次开办两年制高级工专业,培养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

厦门技师学院副院长 赵广平:民办技工院校三年制的培养是以中级工为培养目标,现在的产业转型升级很显然需要更高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我们再进行两年的培养,他们具有高级工或预备技师层次,毕业之后就能够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到2025年 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30%

根据我市此前发布的《“技能厦门行动”工作方案》,我市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批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为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