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苏颂科技大讲坛”首期活动现场。

一千多年前,厦门诞生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千年以后,科技创新的基因依旧存续,一场以苏颂之名举办的论坛在他的诞生地同安拉开帷幕。3月31日,作为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厦门科学城“科学之光——苏颂科技大讲坛”首期活动圆满落幕。这场活动邀请三位国内顶尖科学家,为厦门献上了一场各领域前沿的科技盛宴。

他们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华大集团CEO、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尹烨,以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实。三位科技大咖现场分享了我国在空天探索、生命科学、类脑智能领域取得的世界级成果,并围绕科技创新、跨界合作与发展趋势等主题深入探讨和交流。

“苏颂科技大讲坛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目的是让智慧飞扬,让科学流行,让科学之光闪耀鹭岛。”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表示,厦门科学城将会继续举办一系列高端讲坛和活动,邀请更多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产业领袖和创新企业家参与,分享科学思想、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助力我市科技事业繁荣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厦门科学城将加快打造可持续不断孵化,输送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新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策源地,为厦门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龙乐豪:传承航天精神 播撒强国梦想

中国航天,正激励着亿万人的梦想。龙乐豪院士说:“我是从牛背上走下来的火箭总设计师。”他此行的目的更多是为了通过自身经历和科学普及,播撒强国梦想,勉励在座听众学习航天精神,矢志奋斗。

不久前,龙乐豪院士入选央视“典赞·2022科普中国”揭晓盛典“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今年86岁的他,从一名放牛娃到火箭总设计师,经历火箭发射132次,近20年来主要从事“望远、把关、育人”工作,做的是“传承航天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播撒强国梦想”的伟大事业,荣获许多奖项。

在讲坛上,龙乐豪院士从运载火箭概述、中国火箭发展历程与成就、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与展望、成就中国航天事业的主要原因等方面,向在座听众科普了中国航天知识。他说,半个多世纪来,长征火箭奋力赴苍穹,引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成就了跨越经纬、纵横天下的伟业,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品牌。“航天精神引领航天事业,航天人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问天、问月、问星河,使中国成为航天强国。”

他特别分享了一个细节。西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各有两条格外醒目的标语:“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这贴切地诠释了中国航天精神,“它警示航天人要做到严、慎、细、实,将个人工作质量与国家荣辱相连是航天文化的内核。”龙乐豪院士说。

可提供大量热能的“太空三峡工程”地面研究试验进展喜人,新一代载人火箭正稳步推进……龙乐豪院士表示,中国航天的长征仍在继续,正向2030年跻身航天强国前列、2045年引领世界航天的目标前进。当前,空天领域正与人工智能探索跨界融合,我国正努力开发智慧火箭,研制绿色、高效、强适应性的智慧运载火箭。通过智能技术赋能,火箭将可具备故障诊断和自主飞行能力,实现从传统按程序自动飞行,到智能飞行的跨越。

尹烨:要保持技术敏感和兴趣渴望

来到苏颂的故乡做科学分享和探讨,让尹烨深有感触。在他心目中,苏颂是一位“被低估的1000年前的跨界泰斗”。尹烨从苏颂讲起,在现场做了《与时代 共演化》主题分享。

从漫长的人类演化,讲到我们身处的现代生物科技时代,以及现代人常常会面对的“不确定”焦虑感,尹烨以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了一堂基因课,聚焦“时代”和“演化”的话题,他在现场金句频出,分享了自己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见解,以及对于人们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找到自身发展的思考。

“创新是自由之子,却是繁荣之母。”尹烨说,创新对于生物科技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他看来,人类已经经历了工业技术、电子科技、信息技术三次科技革命,而下一次科技革命即是生命科学。“在农业时代,我们解决了粮食的问题;在工业时代,解决了人和工业制造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则是人和比特的关系;今天,我们开始讨论人和基因。”

他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更多更新的机会,将人类带向更好的未来和文明。今天,生命科学时代的特征是,所有人都在追求健康和长寿,这也将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对此,尹烨鼓励大家多去拥抱新技术,并给年轻人更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谈到最近很热门的ChatGPT和文心一言,有人提出疑问:它们会打败人类吗?对此,尹烨认为:不会。“但是用了它们的人类,一定会打败不用它们的人类。”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技术敏感和兴趣渴望。

尹烨还说:“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他建议当下许多抱怨“焦虑”的人们,一定要“多学知识,少听道理”。

顾实:类脑智能让人类与AI共存

“人工智能会打败人类吗?”对于这个问题,顾实的观点是,脑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是走向未来的机遇。他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并应用人类的智能,创造与人类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一系列逻辑相同的人工智能,从而为人类服务。

顾实出生于1990年,年纪不大就在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领域有深入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使用数学模型描述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借鉴大脑原理构建新一代的人工神经网络,从而实现高效通用的人工智能算法。

“类脑智能是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之间的桥梁。”顾实说,他们努力推进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的协同发展,使二者的融合能构建一套新的解决方案,逐步解决或避免人工智能“太聪明”、不可控、不可预测等状况。

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顾实认为,它的底层运行逻辑应该更像“人”,即与人类的逻辑保持一致,能理解人类的“理解”,从而去进行多场景的分析、识别和最终呈现——这就是“类脑智能”。

顾实将类脑智能比喻为一个轨道,这个轨道得以约束人工智能,使其成为人类文明一部分。他相信,人类与AI的共存将成为现实,人类文明未来也将迎来更璀璨的崭新时代。

【链接】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苏颂

同安苏颂公园的苏颂雕像。(资料图)

苏颂,字子容,1020年生于泉州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同安区)。他是北宋时期一位集政治、文学、历史、天文、药物、外交等一身的名人,更是在机械制造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天才科学家。

宋仁宗庆历二年,苏颂中了进士,先在地方任职,后来出任吏部尚书,晚年担任丞相一职。纵观苏颂一生,官位显赫,政治上也有建树,但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更加深远。

造器观星的“发明家”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由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被誉为“世界时钟鼻祖”的发明,成为他在科技方面的标志性成就。水运仪象台是一台以机械传动、以水为动力的大型天文钟,高约12米,宽约7米,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顶层为浑仪,用于观测星空;中层为浑象,生动、准确地模拟星辰起落的天象变化;底层为动力装置及计时、报时机关。

水运仪象台开创了三项“世界第一”:第一个可随天体运动的浑仪转动装置(望筒)、第一个可控制仪象台匀速运转的“天衡”系统(擒纵器)、第一个可根据观测需要自由启闭的活动屋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天文仪象专著,也是一部代表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献。这部专著也是苏颂编制的,进一步证明了近代机械钟表的关键性部件锚状擒纵器是中国发明的。

遍识百草的“药学家”

苏颂还编撰了药物巨著《本草图经》。这是第一部由闽南人主修的官定药书,书中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准确地记载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质、用途、采集季节、炼制方法、鉴别方法等,图文并茂。

苏颂在著书表达科技知识方面很有创意,方法与众不同。在编写《本草图经》的过程中,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本草著作与方剂相结合,为每种药物都附上以该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这种做法使本草学更具实用性,被后世的李时珍等本草学家所继承。

泽被后世的好榜样

据历史记载,苏颂为人正直,认真实干,清正廉洁,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如今,在同安凤山文笔塔公园内,“宋熙宁三舍人丞相正简苏公故里”碑尚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卒于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终年八十二岁。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曾为同安苏颂科技馆题联:“探根源,究终始,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平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