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我市种苗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把小种苗做成大产业。今天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蹲点一线 共学二十大精神》专栏,跟随我们记者一起去田间地头,看看我市如何推进集约化育苗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走进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占地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棚,如同一个巨大的育苗工厂。这里通过调控恒温技术,为种苗孕育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苗床中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嫁接黄瓜幼苗,他们告诉记者,“嫁接”就相当于是给蔬菜苗做手术,将根系发达的南瓜苗作为砧木,摘掉顶端的叶子后,再插上黄瓜苗的芯。

现场:把(南瓜苗)顶端的叶子先摘掉,等(嫁接的)新叶存活以后,再摘(南瓜苗的)芯。

再过十几天,这批黄瓜嫁接苗就可以移栽下地,它们的质量更稳定,成苗也更健壮。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 潘来春:农民都是(在)保护地种植,(同一块地)如果每年都种会产生土传病害,只能通过嫁接改变这个命运,会改变它的果型,口感,根系的发达情况,增加它的抗病(能力)产量会更高,后期采收时间会更久。

如意种苗是福建省最早开展工厂集约化育苗的企业之一。所谓的“集约化育苗”,就是将原本农民一家一户自育自用的方式,变成集中式培育。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 潘来春:(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控制室,可以智能化控制大棚的温度光照,都能自动控制的。(浇水喷淋是不是也有一些智能化设备?)对,是用自动喷灌机的,现在是有遥控室进行掌控。

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提高种苗生产效率、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些年,除了不断提升的软硬件设施,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也在持续增强。目前,企业引进了近20名农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与福建省农科院联合成立了蔬菜产业研究院,对如何进一步增强砧木抗病性进行研究。

眼下,如意种苗的工人们已经在为明年早春的订单忙碌。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企业每年可以生产5000万株蔬菜嫁接苗、3000万株实生苗,远销浙江、广东、海南、贵州等地。

厦门如意种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木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第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 “走出去”,把现有的设施设备进行提升,预计每年以(产量)30%的增长速度前进。

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我市种苗企业持续通过科技赋能,积极探索种苗振兴之路。厦门市银农种苗有限公司让嫁接苗住进“种苗ICU病房”,通过控制光照时长,营造恒温恒湿的环境,让嫁接苗的愈合速度比在外面更快,成活率也更高。借助科技的力量,企业的种苗受到了省内外农户的青睐,一年产量达1500万株。接下来,企业还将在嫁接技术、育苗工艺流程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并制定更多科学标准,推广给周边农户。

厦门市银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东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生产出更好更优质的蔬菜种苗,把“小种苗”做成“大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我市有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6家,育苗基地8个,面积共计450亩,主要培育生产茄果类、瓜类以及甘蓝、花椰菜等蔬菜嫁接苗和实生苗,每年生产的优质蔬菜苗3亿多株,产品远销到贵州、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区。

在当前集约化育苗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我市还积极制定集约化育苗地方标准,规定了集约化育苗全过程的要求、检验方法、贮藏及运输条件等,并发布了茄子嫁接苗、黄瓜嫁接苗、西瓜嫁接苗等一批集约化育苗地方标准品种,有力推动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种子是农业“芯片”,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产增收。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我市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种业龙头企业持续做优做强,感受到农业工作者对科技兴农的渴求。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他们正持续通过科技创新,让一株株幼小的种苗,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