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海峡论坛上,有一位分享者的发言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他来自台湾,目前在大陆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 ,他用这种方式认识祖国,也认识自己,他就是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台湾老师林哲元。今天,《咱们的时代列车》第三站,林哲元老师要和我们分享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收获,同时聊聊他眼中的大陆。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我叫林哲元,来自台湾台中,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书,(大家)介绍我的第一个(标签),一定讲说,他是台湾来的,其实我期待有一天,可以不要用这个,作为一个标签,但这个也需要我们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去年底,我上了海峡论坛做了发言,其实 我抱着的是这样的心情,如果我可以让大家知道台湾不只有“蓝”“绿” ,其实还有红色的力量,我觉得我就达到我发言的目的了。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我们那代的(台湾)年轻人都以,看过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或者自称是左派,至少在一个群体里面,是比较时髦的,晚上的时候,开读书会,讨论到底你理解得对,还是我理解得对,我印象中,我们有一整个晚上没有睡觉,一直讨论到天亮的纪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像大陆的年轻人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我们在感情倾向上,会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改革社会的理论武器,所以我就在大学毕业以后到北京大学申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读着读着,现在就变成了教这个相关的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郑于晗:他就会举台湾媒体的例子出来,来跟我们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跟西方的新闻理论,在同片土壤上会有一些什么不同的走向。

现场:就希望学生他们除了学习以外,能够也去看看,上海的红色历史,红色景点,所以一大会址当然是最著名的,还包括跟我们专业比较相关的,像《新青年》的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当我在1999年刚到北京(念书)的时候,其实我本来想象我会看到的是,到处都插满红旗、标语,就是那种革命热火朝天的景象,(现实是)跟我在台湾从书本上理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其实是有一段差距的,慢慢地待了更久以后,我就能够理解,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或者说列车,对多数人来说是开往,有更好的机会,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我举一个例子,1992年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浦东只有东方明珠盖好了,我还记得我去参观城市规划馆的时候,那个讲解员告诉我们,有一个模型说未来的浦东会是什么样的,目前的陆家嘴基本的样子,真的如模型上设计的那个样子,我觉得这个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这也是体现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就是可以做更长远的规划,而且这个规划可以得到落实,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列车能够有方向的话,正是因为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而且这样的领导可以把他们设计的,为多数人 为国家发展有利的政策,长远执行下去。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第一次来大陆的时候,我就回到了我的老家,我父亲是从那里出来的,福建福清,见到了我的很多亲戚,当然是第一次见到,我们一起吃完饭以后,我们就去了一个KTV,然后在那个KTV上,他们年轻人就高兴地唱歌,我第一次听到一首歌叫做《同一首歌》,那个歌词特别打动我,就是说,其实我们唱的是同一首歌。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教师 台胞 林哲元:一下子我们就亲近起来了,同胞,亲人,一家人,这种人跟人的关系其实是没有办法伪装的,而且就算是有各种政治上的风风雨雨,(这种感情)都还是在两岸人民之间联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