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的和睦美好,依靠的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着力构建“大城管”格局,打通不同部门间的脉络,用“绣花功夫”坚持精细化管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湖里样本”。

这天下午,湖里街道康乐社区的网格员林玉秀,正在社区进行日常巡查。巡查中,她发现沿路的一处止车石出现破损,需要市政部门解决。她拿起网格通工作手机拍照,在记录事件详细情况后,一键上报到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同步推送给相关部门。这台网格通工作手机是“城市大脑”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能够方便网格员上报动态事件,还能建立电子台帐,同步共享信息。

湖里区湖里街道康乐社区第七网格网格员 林玉秀:完全打破我们以前上门带着纸笔入户,回头回到社区再整理到电脑台账这种繁琐的工作模式,社区各个业务口需要信息的时候,也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取,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湖里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网格办副主任 邱昊:网格员采集的事件上报到数字湖里中心以后进入“抢单区”,按照(事件)处置时限的30%(各部门)进行抢单,未能实现抢单的自动进入数字湖里指挥中心,派发相关部门进行高效处置。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基层治理的重心所在。湖里区辖内共有5个街道58个社区,与很多城市一样,曾经一段时期,社区不同程度的脏乱差、违章搭盖、物业纠纷多发等问题,深深困扰着湖里。难题如何破解?这些年,湖里区有了自己的思路——构建社区治理综合网格“七大体系”,打造一张“绣花图”,民警、城管人员、网格员的精细化管理就是“绣花功夫”,智慧化手段就是“绣花针”,通过层层联动,助力城区治理。

后浦社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曾经空中缆线多,居民们对这些空中“蜘蛛网”烦恼已久。经过调研评估,一张“如何将空中缆线(强弱电)整治提升”的“绣花图”率先铺开。街道第一时间成立后浦社空中缆线整治指挥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用“绣花功夫”做好细节。如何解决城中村变电箱落地难的问题?他们创新打造了一个“共享站房”,电力、通讯等设备统一“住”进一个家里,站房一楼用作配电站,二楼兼顾应急广播、办公场所的需求,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还有效节约了成本。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居民 陈水池:这些主路的线全部下地,一些乱拉电线的现象没有了,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居民 陈荣辉:这一次(改造完)能看到天空,村民都感到居住环境提高了,心里面感到很高兴。

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吴伟伟:接下来进行的工作是道路景观的提升,将引进国企(物业公司)对村庄进行小区化管理,真正实现村庄的事有人管,有物业,有保安,有保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跟获得感。

社区中点点滴滴的蜕变,正成为湖里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好注脚。十年间,湖里区不断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跃升。这些年,湖里区先后获评“中国创新城市治理新典范”、“中国市容环境高品质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厦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