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三明擘画蓝图、指引航向。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三明考察,对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指示。殷殷嘱托,声声入心,三明老区苏区人民感受到的是幸福,蓄积的是无穷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向改革要活力,靠实干来破题。过去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368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2953亿元,人均GDP从5.46万元增加到11.89万元。

成绩背后是更活的机制。三明医改成为全国样板,被列为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林改保持全国领先,被列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

如今的三明,产业更优了,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加快发展,打造了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和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百姓更富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34万元、0.94万元增加到4.23万元、2.16万元;沙县小吃产业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全国门店达8.8万家,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生态更美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森林覆盖率从76.8%提升至78.88%,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地级市前30名,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定不移落实‘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重要要求,深入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统筹抓好‘两稳一保一防’,干实事、务实功,求实效、创实绩,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表示。

聚力转型,让资源往产业走

作为老区、山区,如何补齐短板、追赶先进?关键在于产业,在于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日前,年产1万吨高端氟新材料及单体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明溪县向打造百亿氟新材料产业集群又迈进了一步。

受区位和能耗等限制,山区发展产业必须发挥优势、形成特色,走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路子。以氟新材料为例,三明依托储量约3000万吨、占全省1/3的萤石矿资源,布局培育氟新材料产业链。

“近年来,我们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型、环保安全型、税源效益型’项目,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区老区的创新发展道路。”三明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资源向产业集中、向园区集中、向深加工拓展,是三明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有了不可多得的矿产资源,三明的步伐更加坚定。以氟化工产业为例,目前三明氟新材料企业达22家,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氟新材料产业链,2021年完成产值46.22亿元。

产业向深加工延伸拓展。10年前,海斯福销售额刚突破1亿元。依靠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氟精细化工行业标杆企业。今年上半年,海斯福产值超10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东莹化工、南方制药等一批资源深加工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三明工业转型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放眼三明,“新”“老”产业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氟新材料、石墨(烯)、稀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去年产值达到105亿元,近年来年均增长超20%。与此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集聚发展、转型发展,产值达1497.7亿元,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16.9%提升到2021年的25.2%。

聚力改革,中流击水破难题

行走在三明各地,老区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精神,源于对革命传统的传承弘扬。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10年来,面对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老区干部群众不惧困难,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

围绕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三明一手抓“刀刃向内”纵深推进医改,一手抓“借梯上楼”提升医疗水平。近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三明的合作共建引得各方关注。现在,三明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一些疑难杂症在市一级就得到了及时治疗。此外,全民健康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有力有序,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聚焦“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林农怎么富”“产业怎么兴”“林要怎么管”等问题,三明持续深化林改,敲开银行门。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74.33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总收入超过1/3,国有林场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紧盯“学有所教、学有优教”问题,三明坚持教育惠民导向,像抓医改、林改一样抓教改,创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培养、正向激励等机制,基础教育质量、高考成绩保持在全省前列,“总校制”改革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聚力民生,老区人民增福祉

10年来,三明始终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左右,学前教育公办率62.09%、普惠率94.64%,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5张,人均期望寿命80.02岁,均居全省前列。“市域有机场、县域有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三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三届获全国综治“长安杯”。老区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些年,小区建了休闲长廊和小广场,我们没事就到楼下广场健身、聊天。”陈翠琴是三元区东霞新村小区老住户,点滴变化她都看在眼里。目前,三明老旧小区改造比例达64.8%,老城旧貌换新颜。

组团发展也在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梅列区、三元区合并设立新三元区,沙县撤县设区,市区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38.3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65.9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2.27%提高到63.70%。

在农村,三明创新实施“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市545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三明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等优良作风,以“跨村联建”等为抓手,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走进清流县嵩口镇高坑村,一股文明新风迎面而来。驻村第一书记沈国远说,在村党组织的推动下,该村实施全体村民“积分制”,以户为单位参与“美丽庭院”创建和“门前三包”环境卫生评比,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宜居村。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今天的三明,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以实干为先,勇毅前行,全力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手记

“改”出幸福生活

眼下,兴泉铁路清流至泉州段正式进入动态验收阶段,为9月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打下坚实基础。昔日“路隘林深苔滑”的三明如今已是“路宽林茂粮丰”。“隔山隔水隔不断老区情谊,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的一副对联,正是三明这些年变化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牢记嘱托,三明以实干为先,直面问题,用改革破局解困。林改、医改、教改……三明的每一项改革措施,无不聚焦“人民”二字,形成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为当地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红利。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老区苏区精神历久弥新。三明干部群众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上,将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