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习近平同志推动南平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往事
亲历者讲述习近平同志推动南平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往事
从“指路”到“探路”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记者 赖昊拓)“书中记录的场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近日,在顺昌县埔上镇张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听亲历者讲故事——《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学习交流会热烈进行。南平市首批科技特派员谢福鑫说,总书记对“科特派”工作的肯定,是他多年坚持农村科技服务的不竭动力。
学习交流会上,当地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倾听亲历者娓娓讲述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南平“生根发芽”历程,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正是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高瞻远瞩,让众多像张墩村这样的农村地区找准了科技兴农的发展路子!”亲历者、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剑才表示。
走出“十字路口”
南平是福建开发最早、面积最大、农业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市。然而,南平的农业经济也留下了两个极深的烙印——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单一种植结构的计划经济。随着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从长期短缺转为相对过剩,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闽北传统农业原有优势逐步削弱,“三农”问题日显突出。
“闽北农民长期以种粮为主,他们习惯于‘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体制,面对当时的农经结构调整,他们一下子无所适从——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怎么卖?全是‘问号’!”潘剑才回忆说。
1997年,南平市平均每亩耕地产出仅为1185元,低于当时全省的平均水平。“柑橘当柴烧,西瓜河里漂。”潘剑才用一句闽北农民的自嘲,道尽了当年粗放的农业生产困境。
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侵袭南平,造成近76亿元损失,相当于当时南平市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农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1998年10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前往南平调研灾后重建工作。“经过调研他发现,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闽北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愈发突出。”亲历那次调研的潘剑才告诉记者。
调研期间,在建阳出席全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县)对口联系共建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指出:“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科技兴农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的现代化。”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当年11月,南平近千名干部在市领导带队下进村入户,寻求“三农”的破题之道。随着调研的深入,基层群众对实用技术需求强烈、农村科技推广力量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亟须调整成为共识。将一批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充实到基层组织迫在眉睫。
1999年2月,首批225名干部下派进驻215个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此发端。
在潘剑才看来,习近平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平“三农”的破题之道,南平科技特派员的制度设计也在他的关怀指导下日益完善,并延伸出下派村支书、流通助理等制度,旨在解决“基层党组织薄弱”和“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此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大文章,在越来越多地方的田野上,一写便是20多年。
持续深化改革
20余年前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结缘的潘剑才,如今作为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专班的成员,仍活跃在“科特派”相关文件起草、宣传推介的工作中。近日,在前往光泽调研时,他与曾受益于制度创新的当地茶农严金友再度相逢,谈及《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出版,两人感到由衷高兴。
“这些年我在‘科特派’的指导下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学习生物防治技术,并通过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结构。”严金友告诉记者。
2021年3月22日,在武夷山水间,习近平总书记与茶农拉家常时,专门聊起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在潘剑才看来,总书记的一番话,不仅鼓舞了众多茶农投身乡村振兴,也对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期许,南平应继续承担好为这项制度“探路”的使命。
今年3月,省科技厅联合南平市政府共同举办了首次科技特派员金融对接会,“科特e贷”“科特派救助及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金融产品在会上相继推出。这是南平市近年培育壮大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持续探索市场导向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一项具体举措。
据了解,过去一年,南平市新增备案119个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带动各家商业银行主动延伸“科特贷”相关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0.16亿元。
“这些年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南平的变化,不限于金融领域。”潘剑才说,南平正围绕巩固发源地优势、巩固精准选认模式、巩固全产业链服务、巩固利益联结机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创新。
目前,南平90%的建制村建立了科技特派员服务点,累计建立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达300余个。“科特派”的科技服务使南平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