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珍爱尊崇之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
三坊七巷全景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古厝连绵……坐落在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这座城市文脉的重要依托,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标识。
夏日里,在坊间巷里欣赏“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在严复故居领悟先贤的科学与爱国思想,在许厝里感受福州古厝保护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三坊七巷,这张闽都文化“金名片”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为赓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古色古香的南后街
一年多来,福建省、福州市牢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守护八闽文化、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去年,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世界遗产总量增至5处,跨入遗产大省行列;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持续推进,成效显著,在更大的舞台讲好“福建故事”。
牢记嘱托,完善提升古老坊巷
夏日炎炎,三坊七巷依然人气满满,不少市民和游客戴着口罩,散步、参观、购物。古老的街区,在新时代依然活力四射。
走进郎官巷,来到严复故居。“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故居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为严复所作题词跃入眼帘,参观者纷纷留影打卡。
游客在郎官巷口留影。
去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汇报。30多年前,正是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得以免遭破坏,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并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7件实事,由此衍生出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福州文物保护事业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亮也在现场。“总书记参观了严复故居内的展陈,在甲午海战展板前看了很久,还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他对严复思想非常了解,也非常关心。”陈亮回忆说。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的嘱托,掷地有声,激励着“三坊七巷人”持续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游客观看严复历史展。
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礼训介绍,一年多来,他们从软硬件等方面全力推进三坊七巷新一轮保护提升工作,主要体现为:
在古厝保护方面,福州市根据街区现状,探索“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目前已对张经故居、沈葆桢故居等6处重要古建筑进行修缮;
在拓展内涵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严复思想,于去年4月举办纪念严复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推出了严复故居VR云游览路线。同时,推进沈葆桢故居等30处文化展示馆的提升建设工作,还引进工艺美术师和艺术工作者入驻等,让三坊七巷品质更好、内涵更丰富。
此外,名城公司还连续推出7条“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逛坊巷”专题线路,融合名人故居、明清古厝、保护修复成果展以及非遗文化展示等,展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瞻性思想和实践成果,大受游客欢迎。
位于光禄坊的许厝里,原是侯官许氏家族故居。经过修缮提升之后,福州市在其内开辟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三坊七巷等福州古厝保护的生动故事与工作成效。
历经一年多努力,三坊七巷保护提升成果显现。去年,三坊七巷游客量接近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35.36%,已连续多年破千万人次,成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今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休闲街区,还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
传承理念,保存城市历史文脉
“变化很大!”常年穿梭于古厝之间,全国“最美导游”黄玉麟对这一年多来福州保护文化遗产的成效感受很深。
对于这些变化,他可以一一细数:位于鼓楼区的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今年初开园,26处摩崖石刻重见天日,让人感叹乌山文化底蕴之深厚;位于台江区、由爱国侨领黄乃裳筹建的百年建筑——青年会经改造提升后开放,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为“闽江之心”增辉……
“一年多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对待文化遗产,着力推动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福州市领导说。
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开创的好的经验做法在传承、弘扬和提升,最典型的就是当年议定的“四个一”机制:
“一个局”不断优化提升。去年底,福州市新组建福州市文物局,作为市政府组成单位,人员编制20名。同时,各县(市、区)文旅局全部加挂文物局牌子。
“这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第四家单独设立的文物局。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力度。”福州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
一颗“印”精神内涵在延续,实现福州城建项目“要动工,必考古”,一年盖印千余次,保护了一批地面、地下遗存;“一支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去年培训、考核、甄选出92名合格工匠,并成立“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已有129名专家入库;“一百万元”经费,2022年已增加至1300万元。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去年以来,福州市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共完成林则徐故居等84处文物修缮工程,全市新增公布不可移动文物80处。目前,福州全市共有4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
保护文化遗产,既要注重单体保护,也要注重规划引领,系统性保护。福州市统筹规划,一以贯之。
“我们已编制完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和19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规划,以及全市2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副主任朱祖辉介绍,福州正加快构建全市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名城保护体系,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
上下杭夜景
规划引领之下,位于台江区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后引入和调整业态,打造夜色经济示范区,让这个闽商发祥之地再现往日繁华;位于仓山区的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注重恢复历史山水格局,重塑美好田园风光。
除了规划先行,还要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市工作期间亲自推动制定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在此基础上,福州持续推进名城保护立法体系建设,公布实施《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并修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去年底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活化利用,打响闽都文化品牌
文物要保护好,还要活化利用好,这就需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7月12日,一场《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学习践行活动在台江区苍霞街道“苍霞人家”生活馆举行。“老苍霞”唐庆旺深情讲述了苍霞从棚屋区蝶变为幸福新城的故事,带领现场群众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领导福州棚屋区改造的生动实践。
这座“苍霞人家”,原是曾氏祠堂,是台江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活化利用、布置展陈,这里成为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苍霞棚屋区改造过程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日常便民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复合型场所。”台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包括“苍霞人家”在内,福州市不断探索“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的利用新模式,并结合文物建筑自身特色,推动文物建筑有效合理利用。
缘此,不少老建筑纷纷“变身”百姓身边的文化场所:三坊七巷林聪彝故居成为福州城市会客厅,上下杭罗氏绸布庄辟为非遗展示馆,烟台山亭下山37~49号民居成为文创基地,永泰仁和庄也被打造成创客空间。
活化文化遗产的“点”,还要由“点”到“线”——整体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去年以来,三坊七巷街区内,“虾油味儿”越来越浓厚了,在这里,可以听闽剧、品肉燕鱼丸,也可以喝咖啡、买奶茶,传统与现代实现巧妙融合。“这源于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商业文化业态布局,积极引入优质、成熟的休闲类和文化类品牌,并逐步提高非遗传承业态比重,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林礼训说。
据介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福州市采取保护型、文博馆所型、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改造型等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以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线和文化线,强化闽都千年层叠的历史格局展示,推动“闽都故事”“福建故事”全面融入“中国故事”。目前,福州已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近300条传统老街巷。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好了,各项文化活动就有了舞台。去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榕城举办。东道主福州抓住机遇,讲好闽都文化故事:精心安排了《寻梦·坊巷》等57场线下文艺展演活动和10条嘉宾参观考察路线,展出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漆器等特色非遗,受到海内外嘉宾点赞。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
“2021年至今年6月,三坊七巷等五大街区已经举办了各类活动3137场,举办街头艺人表演2577场,圆满完成了世遗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海丝奇妙夜等重大活动的文化展演任务,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欢迎,五大街区2021年人流量达2298万人次。”林礼训说。
背靠“数字福建”“数字福州”,文化遗产的活化方式还在不断创新。今年3月,福州闽剧数字博物馆上线仪式在上下杭闽剧大观园举行。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悉数登台,带来经典闽剧《赵氏孤儿》《双蝶扇》《林则徐复出》等精彩选段,让观众在低吟浅唱间体会古建筑的静态之美和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
此外,福州古厝数字博物馆平台已基本建成。这个全景式、三维式、互动式、一站式的数字博物馆,将集中展示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足不出户,在云端就可以欣赏福州古厝之美,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记者手记
守好“家底”,讲好“福建故事”
参观三坊七巷,走访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等修缮完好的古建筑,可以深刻地感受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感悟闽都文化的无限魅力。倘若这一批历史文物古迹被破坏,三坊七巷文化就成了“无根之木”,福建的文明发展史在近现代这一段就缺少了承载依托。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有了这些文化遗产,就能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一代代传下去。我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因此,把这些“家底”守好,是当代人的重要责任。
首先,我们要怀着珍爱尊崇之心,继续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近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省一方面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护修复了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一大批文物和历史建筑;另一方面,发挥“数字福建”等数字优势,把科技手段融入文物普查、文物安全实时监控等中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更专业化。
其次,还要把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好理念、好经验总结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这些,是福建的宝贵财富。目前,福州在三坊七巷严复故居、许厝里等地,通过展陈布置和提升,让福州古厝的保护故事、严复精神的挖掘弘扬故事等广为传播。
此外,在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方面,要善于探索新方式新手段。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终究需要利于百姓生活。近年来,我省在不断尝试“文物+非遗”“数字+文物”等新手段,让文化遗产离市民更近。去年7月,以第44届世遗大会在福州召开为契机,福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展示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的经验和成果,如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古今融合。这些活化利用的尝试,让福建文化走向全国、传扬海外,助力打响“福”文化品牌。
保护好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肩扛重任,要挖掘好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创新推出更富创意的文化产品,持续把“福建故事”讲透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