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不仅在殿堂、在学院,也在民间,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两岸的民间艺术团体汲取在地文化,用舞蹈串起乡情。十年前,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同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共同编排了两岸首部民间合作舞蹈作品——《鼓神》,用鼓乐与舞蹈的结合,把源自闽台地区的阵头文化推上大舞台,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合作推广的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遍地开花。从地气到默契,两个艺术团结下不解之缘,在海峡两岸的舞台,留下鼓舞人心的“十年之约”。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舞蹈编导 副研究员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团长 黄秀珍:你要做阿公了没有?年底。太好了,好命啊,想一下也是很快,很快,很快,一晃十年了。

一通跨海的视频电话,勾起了两位老团长的回忆。 十多年前,在台中大肚山上的九天玄女庙,黄秀珍第一次见到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许振荣,第一次听到了激昂的齐天战鼓。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舞蹈编导 副研究员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团长 黄秀珍:七个鼓,当时那一瞬间打下来完以后,我心里面就被震撼到了,那种充满着饱满的精神力量直入我心,我那一年我就觉得,我要请他过来。

在黄秀珍的牵线下, 2010年6月,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应邀来厦参加郑成功文化节,激昂的鼓声响彻鼓浪屿。此后,黄秀珍在其担纲总导演的厦门保生慈济文化节上,再次力荐九天民俗技艺团前来参演。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舞蹈编导 副研究员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团长 黄秀珍:当时我觉得用鼓来做祭祀鼓和祈愿鼓,最后再完成阵头鼓,可不可以是一种创新的方式,然后在整个的祭祀仪式上,就是把它变成了贯穿的一个线索,没想到很成功。

人来了,鼓响了,合作的心也被鼓舞了。2012年5月份,黄秀珍接到了参加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比赛的通知,这让她萌生了与九天民俗技艺团一起参赛的念头。《鼓神》之作,一拍即合。

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 许振荣:我们这次最大的突破是两岸的合作,以前的两岸合作模式,可能就是你演一段,我演一段,是属于比较拼凑式的,我们跟黄团长一再提到说,我们应该让(合作)更深入,更扎实的更接地气,所以我们要有一起创作的元素,一起发想的元素,一起训练的这些过程。

然而,由于两个团队分隔两地,从合作方案撰写到演出形式确认,都基本依靠邮件来交流。在复赛前一周,《鼓神》的14名演员才第二次合作排练,大家抓紧一切时间磨合。就这样,《鼓神》过关斩将挺进了决赛。

恢宏的鼓声,曼妙的舞步,《鼓神》以舞蹈诗的形式、“阵头鼓”的载体,演绎了两岸以海为生的共同信俗和人文情怀,不仅捧回了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也在海峡两岸间引起了不小震动。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舞蹈编导 副研究员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团长 黄秀珍: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这个《鼓神》,男的打鼓,女的起舞,所以就融合在一起。

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 许振荣:那种融合是很美的,有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字,一样的艺术,一样的文化,一样的习俗,然后,隔着一个台湾海峡,共同创作一个很美的作品,我觉得那是一种很棒的享受。

《鼓神》团队还专门赴台中公演。师蕾是艺术团的助理编导,也是《鼓神》的主演,站在台中圆满万人剧场的舞台中央,她被观众的热情感动了。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助理编导 师蕾: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最后的一个造型是站在鼓上,然后做这样的一个动作,然后我就整个的观众尽收眼底,然后底下就是刚开始,非常安静,最后一个音结束以后,底下非常整齐,而且不仅仅是掌声,(还有)尖叫声,就是那种周杰伦演唱会的效果,我自己就非常感动,我觉得我的眼睛里眼泪就一直在打转,真的记忆太深刻了。

演出虽然落幕,情谊不会散场, 黄秀珍和许振荣立下“十年之约”,一起寻找更大的舞台,带动两岸民众一起跳舞。 这十年,他们合作编创了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教程,在两岸巡回举办广场舞展演及快闪等交流活动,用最接地气的舞蹈跳出两岸民众的默契。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舞蹈编导 副研究员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团长 黄秀珍:从《鼓神》到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遍地开花,我们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面对面的,手牵手的,然后和谐和统一,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认同,这也是我们的共识。

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团长 许振荣:大家都在讲两岸一家亲,我们透过表演术,然后去跳脱政治,然后让大家透过这样子,一个训练跟结合的表演,(实现)团员跟团员连接的感情,它是有温度的。

有了一起走过的路,也有了一起做过的事,黄秀珍和许振荣,以及他们的团队,已亲如一家。鼓与舞的融合,创新了两岸艺术合作的方式,也擂动了两岸舞蹈交流的鼓点。“十年之约”, 拉近了距离,更鼓舞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