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承一脉舞蹁跹,两岸同心踏歌行。从分隔时期的隔海凝望,到开放交流后的跨海相拥,舞蹈用柔性的语言、 艺术的感染力,传承着民族文化,讲述着乡愁故事。一支支舞蹈,牵动两岸、联动两岸、感动两岸。尤其是两岸开放交流以来,一代代两岸舞者跨越海峡,用舞蹈唤起记忆、串起乡情,也用舞蹈奔赴青春、追逐梦想。 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跨海舞者》,看两岸舞者如何心手相牵、以舞促融。以孔雀舞蜚声中外的杨丽萍,是两岸开放交流以来,第一位赴台湾地区表演的大陆舞蹈家。第一集,我们就从“孔雀公主”的第一次“东南飞”说起。

现场:二十年前,我的作品都是花鸟鱼虫,孔雀、雨、火这些,特别唯美的舞蹈。

年过花甲的杨丽萍,身着民族风服饰,多年来维持着瘦削的身材,白玉似的长指甲。从13岁进入云南西双版纳歌舞团至今,她已从艺50年。谈起三十年前到台湾交流表演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1993年,杨丽萍创作的双人舞蹈《两棵树》,在当年央视春晚上一亮相就成为经典。 这支舞既不脱离原有的傣族舞蹈固定动作元素,又不拘束于程式化的原始动作。同年,杨丽萍带着《两棵树》到台湾地区演出, 成为两岸开放交流后 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 她在台湾认识了后来的好朋友、台湾舞蹈家,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数面之交的惺惺相惜,让 杨丽萍感慨,也许祖先在冥冥中就给了他们一些期待,期待他们能做出东西,去传承和超越。

舞蹈艺术家 杨丽萍:我觉得第一次大家就是交流得非常好,林怀民的舞蹈跟我的舞蹈很相像,是一种很本土,血液里面有那种东方人的气,其实我《两棵树》表现的是两棵缠绕的树,生长在一起,感情的纠葛,所以我们都很高兴,能够通过舞蹈、以舞会友。

此后,两岸民俗文化元素也成为杨丽萍创编舞蹈的不竭灵感。

深耕于“海”,怒放于“魂”。作为继《云南映象》、《黄山映象》之后的第三个映象系列作品,《平潭映象》是杨丽萍首次汲取海峡两岸文化元素所导演的作品。该剧通过隐形的故事线贯穿古今 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融合了南岛语族、妈祖文化、舞龙舞狮等两岸民俗元素,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瑰丽的神话意境。

舞蹈艺术家 杨丽萍:我觉得整个海峡两岸 福建地区的元素,我挺喜欢的,比如说它的布袋戏,比如说(电音)三太子,还有关于海洋文化的这种,特别是一些妈祖,其实妈祖两岸都特别崇拜,我专门从台湾把那些东西搜集回来,然后又把一些古老的东西恢复,我觉得海洋文化有它独到的东西,其实挺丰富的,最终《平潭印象》做出来还是特别美好。

这两年,杨丽萍不断尝试新技术,植入舞蹈、音乐剧、武术等多种艺术门类,编创了的生肖系列舞蹈艺术影片,令人耳目一新。疫情当下,杨丽萍用自己的方式开拓线上舞台,让两岸年轻人走进舞蹈的元宇宙。

舞蹈艺术家 杨丽萍:我当然希望在疫情之下 ,虽然不能在台湾(演出),但我们能用舞蹈,新媒体的方式传递大家共同美好的,对艺术的一个追求。

50年来,杨丽萍从山野走向世界舞台,成为美的化身。因孔雀舞而闻名的她,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活名片”。杨丽萍说,是自然教会了她怎么跳舞,看孔雀怎么开屏,看着看着,她就变成了孔雀。盛年不能重来,热血依旧还在。杨丽萍希望,疫情过后,自己还能化身孔雀,再站上舞台。

舞蹈艺术家 杨丽萍:舞蹈其实是一个特殊的语言,对我来讲就是一个与世界沟通,抒发自己情感,我们正在复排《孔雀》,我希望这次复排,疫情过去以后,在舞台上我们能够继续表演,到时候也许我也要亲自上舞台。

“孔雀公主”的第一次东南飞,惊艳了观众,温柔了岁月,近三十年辗转,先锋者已退至幕后,但她拉开的交流大幕,芳华不减、精彩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