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午,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第九场“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民政事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十年,是厦门民政事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城乡社区“近邻”服务、殡葬改革等成为国家级试点。低保标准、社会组织数量、台胞社区融合水平等都位居全国前列,还有多项工作成为全省首创。

社会救助是民政的重要职能,十年来,市民政局致力于兜实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累计支出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标准持续提高。低保从每人每月390元提高到1005元,提高了2.6倍。特困人员、孤儿(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分别为每人每月1508元、2125元。三项标准均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此外,在全国率先出台重残、重病和因学困难对象“单列低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救助一体化,率先将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确保各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洪全艺: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让保障水平更合理,对象筛选更精准,资金使用更高效。我们还主动与厦门市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向相关部门推送数据,让困难群众可以免申即享基本民生保障,目前已落实的包括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

在养老服务方面,目前全市拥有养老机构44家,养老床位16967张,分别是2012年的1.6倍和4.4倍,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超过40张,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5.7亿元,实现“区均建有一个社会福利中心、所有镇(街)均建有一个以上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所有村(居)均建有一个以上农村幸福院或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全覆盖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通过“近邻+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全覆盖。

市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张凌云:广泛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强化与养老密切相关的社区配套服务,丰富和完善社区“一刻钟养老生活圈”配置,推动“兜底线、促普惠、育市场”协同发展,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