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海上花园之美令世界陶醉,位于厦门市中心的筼筜湖,潮水奔涌,白鹭翻飞,鱼跃碧波,美不胜收!但在特区设立之初,处于厦门心脏位置的筼筜湖,由于生活、工业废水的污染,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提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打响了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仗。

现场: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清福,乘船采集湖水。

陈清福,筼筜湖管理中心的一名水质监测员,巡查湖面、采集水样、记录监测数值是他每周的例行工作。

现场:陈清福更新水质公告牌数据。

筼筜湖水质监测员,陈清福:氨氮数值是指示污水的一个指标,早年筼筜湖的污染程度是比较重的,(上世纪)90年代左右测定的氨氮的数值就接近20,到现在氨氮这项正常是1点多,就说明我们污水入湖的量已经大为减少。

30多年来,厦门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投入资金超过11亿元。如今行走筼筜湖畔,水清岸绿,处处皆景,筼筜湖已成为最美城市“会客厅”。

筼筜湖综合整治,不仅为这座城市打造出一条绿肺长廊,更是厦门生态理念的萌发之始,是厦门环保意识的生长之源。这座“海上花园”之城,从此开启了生态修复的绿色征程!

周亮与团队成员在红树林里跋涉。

周亮:我们今天的话,要来考察一下这边的凋落物,采集一些树叶,测一下这边的胸径跟树高。胸径34.0厘米。

红树林作为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素有“海岸卫士”之称。20世纪60年代,厦门约有320公顷的天然红树林,然而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和码头道路的建设,使得厦门的红树林面积迅速下降。

福建省省级科技特派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周亮:红树林数量的急剧减少,它会引起整个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变得更加脆弱,从而引起了生物多样性,滨海环境质量的一个下降。

进入21世纪,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红树林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湿地生态修复全面开展。厦门湾红树植物总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增长到近200公顷,为厦门湾筑牢天然的海上屏障。在离岸线更远的地方,还有另一种生命牵动着厦门人的心。

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珍稀哺乳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主要栖息在珠江口和厦门海域。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光:(厦门)在港口水域有一个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存在,这也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情况,但同时也使得厦门这个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面临着比其他地方的种群更严重的生存压力。

1994年,厦门市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出台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

海豚驯养员,王朋生:海豚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不管你看到没有看到,它就在那里,只是你没看到。保护海豚就是保护海洋生态,生态圈里有个生态链,生态链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断掉我们就无法修复。大家很关注,都看着我们,个人感受就是性命相托,责任还是很大的。

经过多年努力,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由20世纪90年代的60头,稳定到近100头。在厦门与中华白海豚“相遇”,如今已不是难事。

迄今为止,厦门出台涉海法规超30部,累计修复岸线超30公里,建成人造沙滩100多万平方米,大规模清退水产养殖,实施海域清淤和海堤开口。厦门走出了一条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合理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向友权:海洋的治理方面,厦门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厦门的经验可以向国际向世界进行推广。所以我们希望厦门能够依托全国的资源,能够更加向前发展,也是形成一个国际的海洋中心城市,对接东盟,面向世界,为世界提供我们滨海城市海洋治理的示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厦门的空气更清新了,水源更纯净了,环境更美好了。如今,厦门森林覆盖率达41.65%,绿化覆盖率达4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均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主要流域国考断面一到三类水质比例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名列第一。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经验全国推广,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率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环境之美,怡情润心;精神之力,自强不息。厦门的美,是内外兼修、兼收并蓄的和谐之美。

现场:波兰克拉科夫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鼓浪屿申遗成功。

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厦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场:鼓浪屿音乐人演奏《鼓浪屿之波》,人们流泪。

百年之前,鼓浪屿已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社区,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桥梁和缩影,留下完整的建筑和历史风貌。对每一处风貌的修缮保护,都融汇着厦门人用心传承的文物保护理念。

八卦楼是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的代表作,而在80年代,它的状态几近危楼。

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修八卦楼主要是钱的问题。有一天,习近平副市长到荷花厅去做报告。他讲完了出来,我说:“市长,请你去看一栋楼。”他说:“好啊!”到八卦楼里边,沙、水泥、水满地。他说:“我知道你的意思,还缺多少?”我说还缺30万。说了以后他也没有犹豫:“好,你明天派人来拿。”当年知道这个事情的我们博物馆的同志到现在都非常感激。

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了鼓浪屿首部总体规划,开启了系统保护利用鼓浪屿的进程。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当年制定的保护原则,厦门出台鼓浪屿保护条例,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鼓浪屿,让厦门文脉绵延不绝,厦门之魂生生不息。

建筑的故事不仅在于朱楼碧瓦的变迁,更在于历史人事的流转。20世纪20年代,一座电影院出现在厦门人的记忆里。思明电影院,1927年由华侨曾国办、曾聪投资兴建,是当时最为潮流的骑楼建筑。

厦门思明电影院店长,邱绍辉:从无声电影然后再到有声,再到彩色,再到现在目前的高科技这种3D电影,从1927年到现在,思明电影院都还没停演过,我个人感觉就是(厦门)电影发展的一个奇迹。

196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50年代厦门前线的真实故事,改编摄制了黑白电影《英雄小八路》。影片上映之后,轰动全国,电影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歌。

而今,厦门是公认的无季差、全市域的原生态海滨都市影视拍摄基地,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美景与故事共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艺术创作者。

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宣布: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山、海、城的交融之美和厦门独特的人文气质,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金鸡唱晓,白鹭和鸣,光影世界的精彩,开启的是厦门走进新时代、书写新辉煌的美丽篇章。以金鸡电影节长期落户为契机,厦门坚定不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激发城市文化新活力。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而红色血脉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今天的厦门,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表达和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放眼未来,梦为舟楫,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