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退休干部老杨,常去屿后南里的夏商松柏农贸市场。这个新型的农贸市场有不少新的功能。

杨先德(买菜时微信支付、追溯码随机印出):过去我们是没有这个小票的,现在扫一扫,就知道是谁批发的、谁检测的、连菜是谁种的你都清清楚楚。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治理“餐桌污染”,有了这张可追溯的小票,就能把好源头关。

小小的溯源小票,让老杨对产购销的过程一目了然。这些信息也同步上传到厦门市食品药品监测预警中心的数据平台上,为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了依据。

深入田间、市场、餐馆、酒店、学校的全程无缝监管,让厦门人吃得安心、舒心。厦门将菜篮子公益性考核列入市长负责制考核体系,不断完善以夏商等国有企业为主渠道、社会广泛参与的保供体系,平抑物价,温暖人心。厦门连续五年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近三年在全省食品安全考核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一,食品安全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8.5%,这些傲人的数据,让厦门人的“菜篮子”拎得轻松又放心,也让厦门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民心所系,谓之民生。社会保障性住房是厦门经济特区谋划催生的一项重大民生决策,是特区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的一个典范。2009年5月,全国首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也是全国首个保障住房安居样板工程——湖里区金山街道高林居住区建成。它的建成,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建设部认为,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破解了一个难题,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经验。

除了在全国率先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同期出台的国内首部保障性住房地方性法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配套文件,也以多层次、强有力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让每个厦门人都能平等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厦门市建设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叶文语:我们这个体系包含三个类型,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商品房,初步实现了为不同对象实行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

这个保障性住房体系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过渡性”住房向“安心居住”转变;从“福利性”向“保障性”转变;从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小保障”向保障全体市民的“大保障”转变。

截至2020年12月底,厦门已完成保障性租赁房配租3.5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配租3.74万套,保障性商品房等销售型房源配售近2万套,保障人数超过21万人。预计至2025年保障房分配数量将超过15万套,保障人数将达40万人。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在住房变迁的历史画卷中,厦门历经数十年的探索与创新,已建立起一整套分层次、全覆盖、租购并举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被誉为保障性住房“厦门蓝本”,在全国范围深度传播,成为破解住房难的一道良方。

厦门的教育改革一直敢为人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的集美学村,开启了厦门文化教育改革的先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厦门教育改革与“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一脉相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全日制职业技术大学——鹭江大学,厦门大学也开办国际财经、国际贸易、外语三个成人培训班,为厦门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

同一时期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创新意识,推动了厦门市整体教育的发展。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谭南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有两项(教育)改革是非常引人瞩目的,第一项改革是厦门进行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同时,在普通高中里面兴办了职业高中,这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项重要改革,当时我们推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叫普九,这也是全省最领先的,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厦门率先全国实行小学升初中电脑“多校划片”派位,其后厦门还以“同城同编、同城同薪”制度,统一公用经费标准、统一教师聘用,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在全国率先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各类学杂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五年来,厦门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7.6万个,深度实施“名校跨岛”战略,优化优质学校布局。到2025年,厦门还将新增(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4万个,改变现有的大班额问题。

特区建设40年来,厦门的教育有着众多“率先”,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公平教育,到推行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面对每一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教育命题,厦门都在探索自己的解决之道。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好读书,厦门已经构建起一个富有厦门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杨正轩是厦门筼筜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一名内科医生,也是社区很多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

2020年开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大江南北,如何抗疫防疫,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考验着每一位家庭医生。

杨正轩:张阿姨,我是社区医院的小杨。张桂珠:杨医生。杨正轩:疫情期间您比较不方便,所以我把您的药给送过来了。

为减少居民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避免交叉感染,杨医生的电话问诊和线上续方比平日多了许多,而上门出诊、送药也成为杨医生的工作常态。

特殊时期,厦门的家庭医生们线上线下双发力,彰显出健康守门人的巨大价值,和“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制度优势。

2021年是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第6个年头。作为国家首批分级诊疗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率先全国创立社区居民与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一起签约的“三师共管”医疗服务链模式,为全国分级诊疗探索出“厦门方案”。

厦门还是国家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始终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来抓。厦门全民医保的政策和实践,被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联席会议确定为“厦门模式”,在全国推广。

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陈秀新:目前,厦门市已构建起一个“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医疗保障体系,以较低的征缴收入实现了较高的医保待遇。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厦门五缘湾片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已形成高质量医院集群。而在厦门岛外,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的环东海域医院、马銮湾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更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从厦门湾区辐射至整个海峡西岸,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厦门湖里的金安社区, 2.5万居民当中,就有14支共上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这些“金哥金妹”志愿者无疑是社区中最动人的风景。

金安社区志愿者 魏毅平、黄丽珍:我们夫妻一起报名参加,他白天做,我晚上值班,尽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暖流汇聚,如今厦门拥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8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超过5133个。志愿服务,已经融入厦门市民的日常生活。

与爱同行、以爱筑城。2019年12月26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整合全市公益资源,创新爱心帮扶方式,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和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全市7130名处级以上干部和3789个党支部与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困难群众人人有人管,家家有人帮,让爱心在厦门上空恒久激荡。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经济特区的立足之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厦门用持续努力的民生探索,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