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 风帆起(六):海峡的呼唤
2001年,金门县长陈水在一行,乘客轮抵达厦门,隔绝52年的两岸,打开了一条直接通道。
厦门市原台办主任,孔长才:船靠上来,陈水在是走在第一位,一上来就猛地把我抱住了。
金门县原县长,陈水在:过去52年,我们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且甚至于骨肉相残,当我登上厦门和平码头的时候,我真的热泪盈眶。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两岸交往,应通尽通。2001年实现的“小三通”被海外舆论称赞为“52 年来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为促进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因“台”而设的厦门经济特区坚决贯彻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为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
亲望亲好,常来常往。厦门率先试行一系列便利两岸直接往来的政策,人员往来签注、货物通关等做法,为两岸“三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局限于金门、马祖、澎湖与福建沿海的“小三通”,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大三通”,从两岸海运快件通道到跨境电商快速通道,厦门勇立潮头,率先试水,努力成为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的窗口平台。
海峡坚冰初融,两岸开放交流,厦门成为台商登陆的“桥头堡”。台商詹昭榜1996年到杏林办厂,二十年后,女儿詹淑芳“登鹭”接班,把父辈的钢铁加工玩出新花样。
台商二代,詹淑芳:(办公室里挂的)大胆担大担,是(父亲)给我们的勉励跟期许,他(父亲)希望我们不只是传承,而必须要有所创新。你必须要跟上目前整个大时代的变迁,才有办法生存下去。
1989年以来,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厦门先后设立海沧、杏林、集美3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率先颁布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涉及投诉受理、对台贸易、投资环境等十多个涉台文件相继出台,吸引了大批台商台胞来厦安家。一系列牵动人心的涉台地方立法规范,为中央开展涉台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对台贸易的逐年上升,厦门不断构筑新平台,为两岸贸易往来创造便利条件。2006年建立“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零关税、通关便捷、免租金……善意举措体现祖国对台胞的情谊,打开了做台湾中南部农民工作的窗口。
持续加强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对接,厦门不断巩固提升厦门台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两岸金融交流合作,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获批落地,在两岸金融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厦门把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与做台湾人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同根,血脉同源。2018年,来自台湾的黄惠君,陪同父亲参加海峡论坛“两岸同名村”活动,回故乡寻根谒祖。
台胞,黄惠君:站到祖先的那块土地上,你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台胞,黄庆雄:我们中国人这个伦理道德,从上面到下面的这个根,一定要寻。
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厦门积极探索用“家人”的方式解决两岸的“家里事”。海峡论坛,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论坛主会场,厦门精心举办了多场特色活动,广泛凝聚起两岸融合发展的主流民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厦门与台湾地缘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坚持民间推动与市场运作双线并行,厦门创新交流合作方式方法,提升两岸交流交往层次,重点打造了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图交会等五十多个大型两岸交流活动,不断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时任台湾布袋港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周清水:同宗同文,同语言,同宗教,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源,中国人的根。
用亲情化解海峡隔阂,用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厦门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带,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反制“文化台独”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是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的“火把节”。李佩珍,从台湾来的驻村规划师,是这场节日的总策划。
2014年,李佩珍作为台湾大学社区规划专家,受邀到海沧为院前社进行规划改造。合同到期后,她决定留下来,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把原本的拆迁村打造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台生态文化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将两岸交流合作的触角伸向最基层,铺到最广处。大陆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区首创聘用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的模式。
社会所需,台青所长。建设温馨家园,越来越多台湾青年以主人翁的热情,在海沧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海沧区还成立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引导两岸专业人士助力西部乡村振兴。从社区治理,到乡村振兴,再到帮扶西部,台胞走出“小确幸”,融入“大舞台”。
2021年,新冠疫情再次突袭厦门。全市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护家园。
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符坤龙全家总动员,一家四口都加入了抗疫志愿服务大军。
两岸一家亲,根基在民众,动力在基层,依托在社区。超过12万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众多台胞投身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在这片乡情浓郁的土地上一起生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从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为台胞在厦生活提供便利,为台企在厦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条件。
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受到严重冲击。中央采取了遏制“台独”的一系列举措,同时积极鼓励两岸同胞扩大交流合作。2018年初,大陆发布“惠台31条”措施。紧接着,厦门发挥特色优势,率先出台了在地升级版、深化版的“惠台60条”。
在厦创业台胞,林建颖:(创业)分三个补助,一个是住房补助,每个月是两千元,另外一个是办公室补贴,像思明区最高补贴5千元,一个是启动资金,看你的企业内容。我有了居住证,可以直接跟大陆这边居民一样,直接用机器刷卡去取票。
心安之处便是家。从深化落实中央、福建惠台措施,到推出具有厦门特色的“惠台60条”“融合发展45条”,再到帮助台企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厦门在企业注册、职业资格认证、居住、购房、社保、就学等方面,给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努力做到“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要让台胞台企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厦创业台胞,李京达:我们也很感谢大陆,可以提供我们这样的机会和机遇,让我们一起跟着大陆,一起成长,一起茁壮。
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厦门走在前、做在先,全力推动厦门台湾率先实现“四通”“三化”,厦金通电、通气、通桥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厦金共同生活圈”加速推进,厦门以经济特区的担当,勇当两岸融合发展的窗口、试验田、风向标。
海峡潮起潮落,隔不断骨肉亲情。从设立台商投资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厦门经济特区始终牢记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发挥着对台交流合作的战略支点作用。新征程上,厦门将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心通,则山海不远,情融,则两岸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