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40年来,厦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从曾经闭塞的海岛小城,发展成为“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的国际化城市,实现了从海防前哨到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敢勇争先铸辉煌 乘风破浪开新局》,我们一起走进厦门的开放之门。

记者:穿过厦门国际会议中心这道红色的燕尾门,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发布,为金砖合作第二个“黄金十年”设好航标。2020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宣布,将在厦门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今年9月,基地正式揭牌运营,这也标志着厦门与金砖国家的通联之门越开越大。

倍视(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动画角色总监 基坦.阿迪卡里:我喜欢厦门,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基坦.阿迪卡里来自印度。今年8月,通过厦门创新设立的外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评价机制,他成为首批经过评价认定后,取得在厦工作居留许可的外籍人才之一。

如今,在厦门的企业里,活跃着不少来自金砖国家的专业人才。倍视文化公司在制作首部原创动画电影期间,就一度聚集了50多名外籍人才,其中有近30名来自印度和巴西。

倍视(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总监 利亚德.穆罕默达利:当我们来到这里,我们学习到了中国文化,我们把它应用到了电影当中,开展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我认为这是“开放之门”的意义。

倍视(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克里斯.布兰博:把这些曾经为“梦工厂”工作过的这些高端人才引进公司,对我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秘密武器,厦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国际口岸。所以我们也希望未来会传承这样的历史,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到世界上。

筑巢引凤,不只是引进人才,一年多来,金砖创新基地还积极对接国内外资源,搭建起公共服务、协同创新等多个平台,推进金砖项目在厦落地。今年我市就推动签约了28个凸显金砖成色的项目,总投资高达134.04亿元。

市金砖办常务副主任 黄峰:这个大的平台放到我们厦门来,给我们大厦之门打开,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

记者: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大批人才和项目纷至沓来,再通过这扇门把“厦门制造”和“厦门技术”送出去。一组数据勾勒出特区建设以来,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图景。四十年来,厦门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41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6915.77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从1983年的0.0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05亿元;外资企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半数和出口的4成,经济外向度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厦门已建立起通达五洲的立体交通网络,去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14位,160多条航线通达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42个港口;中欧班列稳定开行,厦门成为我国唯一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海陆枢纽城市;开通国际航线36条,旅客国际中转量排名全国第5。

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也成为助推厦门“走出去”的“加速器”。以厦门自贸片区为例,挂牌成立六年多来,累计推出49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11项。2019年起,厦门口岸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沿海十大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第一名。

福建省九六一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兰天淋:从无纸化通关到两步申报,到出口的提前预申报,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厦门的开放水平越来越高,开放之门不管是进还是出,也越来越方便了。

记者:厦门始终以开放胸襟面向世界,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大胆探路、勇当先锋,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扬帆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厦门将继续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全面深化改革,大开开放之门,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