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特区建设四十年,从一座产业基础薄弱的滨海小城,发展成为如今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敢为天下先”的厦门,靠什么在高素质的创新之路上一路向前?那些“高大上”的产业,为城市蓬勃发展注入动力源泉的同时,又是如何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的《厦门向未来》,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记者 谢从冰:现在,我们的生活最离不开的是什么?智能手机,应该是很多人的第一答案。一部智能手机的使用感好不好,屏幕很关键。

记者 谢从冰:我现在就在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里,这里拥有中国大陆第一条第5.5代及第6代Ltps屏幕模组生产线,小尺寸和中尺寸模组年产量达到1.3亿片。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这里生产出来的ltps屏幕模组,基本实现小米、oppo、vivo等国产品牌手机的全覆盖。也许,你的手机用的就是“厦门屏”。

记者 谢从冰:产量称霸还不够,技术上更要再胜一筹。去年初,总投资480亿元的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落地厦门,计划月加工柔性显示基板4.8万张。这些基板更轻薄、能耗低、亮度高、发光率好,还可以做到折叠。这个项目建成后有望助力天马柔性AMOLED产能规模跻身全球前三。一块小屏幕带动一条产业链的繁荣,作为厦门首条千亿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2020年,厦门平板显示产业链完成产值1500亿元,“厦门屏”在全球显示市场愈发闪亮。

记者 谢从冰:科技改变生活,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如今,无论你走到哪里,“刷脸”成了最常用、最便捷的通行方式。你能想象吗?不需要出示证件和登机牌,只要通过“刷脸”,旅客就能实现机场全流程通行。目前,全国1/3的民用机场使用的都是厦门瑞为的人脸识别技术。更厉害的是,这项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误识率小于千万分之一的情况下,达到99%以上的认证通过率。

目前,厦门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00家,基本涵盖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2020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1972.59亿元,这条千亿产业链正加速提档升级,积蓄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厦门朝着“更智能”的未来大步向前。

记者 谢从冰: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也以“迅雷不及”之速驶入我们的生活。关于新能源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电池,这样一块由小小的锂离子电池组成的电池模块,里面的技术含量可不低。目前,中航锂电在厦投资100亿元的“新型动力锂电池生产线”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两期工程规划产能共计20GWh,可以配套40000辆常规车辆使用。这些锂电池将会被运用在小鹏、广汽、蔚来等14个品牌40多款车型上,厦门的BRT车辆、公交车,也将很快用上厦门制造的电池。自豪地告诉大家,这些运用了新技术的电池,将更安全、更低耗、充电更快、续航更长,厦门也将越来越“绿色”。

记者 谢从冰:绿色,代表生命、生机与活力。厦门,也是孕育希望的“生命摇篮”。2019年9月,以海沧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中国首批17个生物医药领域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落户于此。

记者 谢从冰:这里也诞生了很多个第一:全球第一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全球纯度最高的硫酸氨基葡萄糖、国内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潜能正喷薄而出。

记者 谢从冰:按照规划,到2025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或将突破15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家。不难想象,未来五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科技之城。

记者 谢从冰: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厦门敢拼敢闯,勇立潮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76.55亿元增加到2020年6861.21亿元,规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更是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厦门加工”到“厦门制造”再到“厦门创造”的迭代转型,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正昂首阔步向未来,向着高质量发展超越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