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厦门还是一座海岛小城,经济特区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40年发展实践,厦门不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了全市,“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成为特区建设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厦门推开了一扇符合自身发展的成功大门。如今,厦门正站在这扇跨岛发展之门内,以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今天的《敢勇争先铸辉煌 乘风破浪开新局》,我们一同走进厦门的发展之门,聚焦四十年来厦门跨岛发展成就。

记者 姚婕:这里是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2010年2月,集美新城奠基仪式就是在这里拉开了大幕,也吹响了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冲锋号角。从当年的一张“白纸”,到如今的一座高品质新城,集美新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说是厦门跨岛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打开了集美乃至厦门的一扇崭新发展之门。

脚下是宽敞平坦的自行车道,眼前是视野辽阔的集美湖,远处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生活城区......这幅宜居宜业的和谐景象,是吸引“新集美人”吴宇光从岛内搬到岛外居住的原因。

集美新城居民 吴宇光:我们总觉得集美新城的设计和考虑,确实比较周到,有诚毅剧场,我们也经常带孩子去看,芭蕾舞、话剧,集美的大学也多,研究所也比比皆是,最近又搞了新的电子城,给人感觉到日新月异,确实跨岛发展这几年是加速了。

10年时间,集美新城这片规划总用地面积77.7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顺利完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框架搭建,加快“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已建成为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为全市的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集美样本”。

如今,我市岛外各区正同步加快打造以航空、文教、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为主的新城,功能品质比肩岛内,人气商气快速聚集。厦门新机场、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等八大片区成为厦门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增长点,厦门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截至2020年,厦门的城市人口已经从1981年的不到33万人,增长到518万人。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

记者 姚婕:高质量的跨岛发展也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四十年来,厦门不断推进岛内外教育、医疗、卫生、市政、交通的升级,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均衡分布,岛内岛外互相“串门”也越来越便利。

交通就是厦门推开发展之门的加速器。40年里,厦门建起了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海沧大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以及第一条海景地铁。如今,厦门已经拥有“四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翔安大桥正加快建设,第三东通道也在规划酝酿中。

厦门路桥工程公司项目负责人 林萧:进出岛通道的建设其实是有两个阶段的,早期是“从无到有”,每一条隧道(和大桥)的开通,就可以激发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现在进入了“从有到好”的过程。路建好了,路通畅了,路也宽阔了,发展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一方面岛外新城建设加快成型成势,另一方面,跨岛发展也为厦门本岛腾挪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 姚婕:这里是思明区泥窟石村片区旧村改造的现场,作为开元国际科创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一栋栋总部高楼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为更多优质总部企业、新经济企业落户厦门,敞开欢迎的大门。

岛内的有机更新,带动了更多产业项目落地,提升了产业能级,环境品质和城市功能也进一步提高。泥窟石村、岭兜何厝、湖滨片区、钟宅等一大批发展空间,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华丽转身。

记者 姚婕:跨岛发展天地宽。打开发展之门,门内是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门外是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机遇。随着城市格局跨岛拓展,厦门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生态文明跨岛建设,有力促进了城市承载能力的显著提升,也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