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作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四十年砥砺奋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门纳万顷涛”,门里是厦门锐意进取的建设“加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门外是拥抱世界的宽广胸怀和永不止步的开拓精神。从18日起,《厦视新闻》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敢勇争先铸辉煌 乘风破浪开新局》,围绕“门”这个关键字,展示四十年来,厦门通过创新之门、发展之门、绿色之门、开放之门、大厦之门这一扇扇城市的大门,在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华丽转型,为全国贡献的“厦门经验”“厦门方案”。今天我们首先走进厦门的创新之门。

  记者:创新是经济特区的鲜明特征,也让厦门这座城市活力四射。在厦门软件园,园区敞开大门,迎接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入驻,成为我市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这条千亿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目前,软件园一二三期聚集了8000多家企业,过去三年园区营收连续突破千亿元,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文创、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涌现不少单项冠军。如今,随便走进一家软件企业的大门,你都能感受到它们身上跳动着的创新脉搏。

  走进机场,扫描身份证,就可以查验健康码,提高防疫效率;登机时,不需要出示证件和登机牌,只要“刷脸”就可以通过。成立于2012年的瑞为是我市首批“双百计划”重点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当时人工智能还处于萌芽期时,厦门就提前布局,通过政策孵化这颗人工智能创新种子。目前,全国1/3的民用机场都在使用瑞为的人脸识别技术,企业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排名全球前5位。

  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于金喜:在智慧机场守好国门这块,我们在行业里面是排到了前列。未来我们也会在智慧地铁、智慧高铁、海关等场景里面去做更多的应用我们技术和产品。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也会带动厦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伴随着特区建设,厦门的创新基因,深深融入创业者的血液;厦门的创新氛围,正让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40年来,厦门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从1981年6.4亿元,到2006年跨上1000亿元,再用14年时间跨越5个千亿台阶,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384.02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大关,经济发展实现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

  截至2020年底,厦门已在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软件信息等领域拥有9条规模超过千亿的产业链。全球每100枚LED球泡灯中,就有30枚由厦门制造;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均出自厦门;厦门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

  光莆电子参与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这个项目率先突破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并将光电转换效率由原来的10%提升到80%,平均每年可节省一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瑞梅:创新就是不断开启一扇又一扇未知之门,现在光莆把光应用聚焦在健康领域去探索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通过光跟电的结合,我们跟国外企业研究了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延缓阿尔兹海默症。

  记者:从制造到创造,创新,不仅让厦门的经济总量从个亿级迈进了千亿级的大门,也让厦门成为了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

  率先探索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先行,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448项创新举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厦门在改革试点中大胆创新,多项“厦门经验”得以全国推广。厦门率先推动“多规合一”改革,形成覆盖全市的“一张蓝图”,依托“多规合一”平台,我市在线集结审批,不搞重复论证,有效推进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其中推行的多测合一,将审批总时长由原来的13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3个工作日。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陈勇:从多规合一到多批合一再到多测合一,我们进一步压缩了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营造更加良好营商环境。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探索全程审批的电子化,加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的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

  记者:改革创新,不仅为经济特区注入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鲜明基因,更为厦门长远发展确立了“高素质”的目标导向,走出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之路。踏上“十四五”新征程,厦门还将继续通过创新的金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谱写出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