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这一片充满机遇、创造力和科技感的土地,上演了无数创新创业的传奇。望着煦日和风下的园区,作为厦门火炬的筹建者之一,何开钧眼里噙着一份自豪。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原办公室副主任,何开钧:这个光厦楼就是我们破土动工以后建的第一栋标准的工业厂房。当时我们火炬管委会也搬到这里,在三楼。

  老新闻:在1986年的3月3号,著名的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共同商议以后联名上书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这时的厦门经济特区,也正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腹地狭小的城市,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老新闻: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九响隆重的开山炮声中,于昨天上午正式破土动工。

  1990年冬天,在厦门湖里的小东山,何开钧等人,用40天时间,开启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征程。

  何开钧:开始的时候工作量非常大,我们7个人都是白天黑夜地干。我们用40天的时间完成了画蓝线图、红线图、征地、拆迁、补偿、破土动工。

  由国家科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在第一代老“火炬人”的日夜奋斗下,厦门火炬高新区艰难起步,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3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随着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高新区开始稳步发展。1997年夏天,何开钧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说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将在中国选址设厂。

  何开钧:我们火炬的宗旨就是要为企业服务好,戴尔就是需要一个非常全面的服务,以市长为首调动了全市的力量来为戴尔服务。

  1998年,戴尔成功落户厦门火炬高新区。也是在这一年,高新区开始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今天,火炬已经在岛内外建成十大园区,开发面积从0.7平方公里拓展至50.8平方公里,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五大产业链群。而退休后的何开钧不忘曾经的科技梦,致力于厦门半导体光电产业的科研与创新。

  何开钧:(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在2012年的时候就超过了千亿,为厦门光电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创新发展,在细分领域我们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1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春风吹拂30载,风华正茂的火炬高新区已跻身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16强,园区汇聚上万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2%,以占厦门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43%的工业产值,开拓者们植种下的星星火种,已燃成熊熊的火炬之光,熠熠生辉,引领着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