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四十年里,台湾同胞没有缺席,他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今天的《特区记忆》系列报道,就让我们翻开老照片,去看看特区建设中的台胞身影。

台胞 原台湾两岸事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吴序侬:这是我001号,福建第一本“外商”代表证。这个是40年前的证件,因为当时两岸不能来往,所以我只能拿香港的身份证来大陆,其实我是台湾人。1981年,当时我们到厦门来,最高的楼——湖滨饭店只有12层,我们当时立了一个雄心壮志——一定要做出厦门的第一高楼。

海滨大厦当时的设计,我们的股东有个想法——第一个,一定要比日光岩高一点;第二,一定要超过湖滨饭店一倍!所以说我们当时定下来的就是24层。钢筋都是从南非进口,大理石是从四川运过来,终于在1988年海滨大厦完工了。久有凌云志,重回鹭江道,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周围的高楼,都超过海滨大厦,我不但没有伤感,反而感觉到很欣慰,因为特区在进步!我相信两岸的同胞,只要同心同德、戮力奋斗,厦门经济特区会更上一层楼!

台胞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陈经超:这是我20年前到大陆的机票,上面已经模糊了,我是福建省出台对台相关政策后,第一位进入祖国大陆985高校体制内编制的台籍教师。

那时候,其实我们来大陆,还要经过香港或者澳门转机,大概要花掉快一整天的时间。你看到现在,两岸直航为我们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成本,可以看到大陆发展的变化。

厦门特区给了台胞先行先试的政策,我觉得我们也是要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就像我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参与了筹备工作。对台湾同胞来讲,我们可以以厦门经济特区为起点,跟着厦门特区,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台胞 建发君龙人寿个险业务部区域督导 赖政助:我是2002年以保险从业者的身份来到厦门,当时台湾公布‘两岸保险业务往来许可办法’,开放保险企业赴大陆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君龙人寿其实也是在那之后,也就是2008年12月来到厦门,成为福建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两岸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

其实来到厦门这二十年,在特区的历史中,也许并不算长,但是却见证了行业的快速成长。以前我们是复制模仿台湾保险模式,现在我们看到大陆的保险业,朝着国际化的标准去接轨,目前大陆的保费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二,所以作为在祖国大陆发展的台胞,我感受到,未来大陆的保险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经济发展的前景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