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区建设的火热年代里,厦门不少酒楼推出的新菜式,在当时不仅丰富了味蕾,更惊艳了时光,成为人们久久无法忘记的“特区味道”,10日的《特区记忆》,我们就带您在记忆里寻味。

  厦门宾馆原厨师长 陈智灵:1983年,当时我还是属于厨工,这个也可以说是在厦门的第一场“国宴”。做了很多萝卜雕、白鹭、熊猫来做成筷架,春花鲈鱼鱼肉打完以后,与笋丝蒸,蒸出一个颜色出来,百花迎宾,有鸡丝、有虾球,漂亮的这种形式来迎接客人。以前的菜是粗而精,块要大,现在的菜,精而细,好看好吃。我们大家在求新求变的享用中,我们的生活,也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有滋味。

  原绿岛大酒楼特三级宴会主厨 陈永川:绿岛百花脯,采用了不同的手工制作、雕刻,它的用料,菌类、海鲜、鸡鸭鱼肉,在当时是比较丰盛。华侨相对来讲比较有钱的人,都来绿岛,吃这些高档的菜肴,能在绿岛定下一个酒席,也是蛮气派的。上个世纪50年代初,厦门只有几家大的酒楼酒店,经历了改革开放,厦门餐饮行业走向市场,机制也比较完善,厦门市人民,喜欢什么口味,喜欢什么档次,在厦门各个角落都能找到。

  原好清香酒楼总经理 曾华益:改革开放我们外派,国外都跑了很多,看到心里很不舒服,咱们的餐饮怎么还是那样。1985年,就把好清香重新翻修,把菜品的质量、摆盘、颜色、口味都要往上提升,鹭岛风味香(当时)一天至少卖一百份以上,地瓜枣、土笋冻、葱糖卷,因为厦门的小吃都在马路边,我把它汇集起来,在宴席上上,人家客人就说:“哇,这道菜,这么丰富!”。改革开放以前,菜品差不多一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粤菜川菜淮扬菜等等开发,各种模式发展,厦门菜肴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