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概括,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并积极推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格局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内外部环境、发展条件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又影响和塑造着国家发展的总体态势。我们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形成了适应不同历史阶段要求的发展格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探索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发展工商业等经济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创造出支撑革命胜利的经济力量,形成了革命与生产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革命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这个时期,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基本自给自足的发展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准确判断世界大势,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形成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们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上升,我国发展格局开始由国际大循环为主导逐步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演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凸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隐患进一步暴露。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内部发展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收缩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确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认识上和工作中要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搞清楚新发展格局“是什么”“不是什么”,防止在落实中变形走样。

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一是“循环”。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往复的过程,关键在供给侧要畅通,产业上下游、产供销、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各系统各部门能够协调一致、高效顺畅地流转衔接。二是“国内大循环”。这是国民经济循环的“主体”,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新的内外均衡。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保持国民经济循环的开放性,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使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展望未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中,国际循环部分的比例可能不像以往那样高,但其绝对规模还会持续扩大,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会逐步上升,对国内循环质量的提升带动作用会更加凸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持续增大,给各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会持续增多。

正确处理整体构建国内大循环与局部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决不能以“内循环”名义搞地方保护和“小而全”。要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正确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比较优势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创新在生产要素组合中的作用凸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消除技术瓶颈,打通循环堵点,形成更高效率和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要用好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优势,以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建设强大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不断实现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

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科技创新是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要件。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如果不想被卡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而停滞不前,就必须坚定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自立自强决不是回到传统的自给自足,决不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

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安全发展,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行稳致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须坚持办好自己的事,立足国内高质量发展,以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更为坚强的物质支撑,实现主动安全、动态安全。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好关键举措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要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搭建起新发展格局的“四梁八柱”,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合优势资源,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大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成效。坚持开放合作,吸引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大舞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强弱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锻造长板,立足我国市场优势、产业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持续增强5G、高铁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拉紧国内国际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较强的议价博弈能力。加强统筹谋划,优化产业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推动形成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除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国际共识和准则。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促进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更好支撑供需良性循环。加快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清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强化反垄断规制,提升市场配置资源和经济循环的效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商品、服务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提高双向投资水平。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重视以积极参与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影响。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强化安全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全面可靠的发展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跨周期政策设计和逆周期调节,重视预期管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防止大起大落。与时俱进健全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避免“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加强粮食、能源资源等供给安全保障,实现多元化多渠道进口,加强储备体系建设。落实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