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收音机陪伴着几代人的生活,通过我们喜爱的一些栏目和主持人,我们也能看见厦门经济特区40年来的发展变化。今天的《特区记忆》系列报道,我们就带您去看一看广播和电视中记录的特区变化。

厦门广电集团主播 高倩雯:这个视频是1988年10月份的《厦视新闻》,过去我们的演播室就是8到10平方米左右,在录制之前我们是开空调的,正儿八经录的时候,一定要把空调关了,要不然声音就会录进去。,一会儿就是一身汗。有一次我录完之后竟然发现,我桌子上的口红都已经化掉了,所有的一切,录音、录像,还有操作、化妆,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来。

当时只有一台机器(摄像机),我们女的录完了,男的录,换着坐播音台。以前小演播室被现在的400平方米,甚至是1000平方米所取代,现在(背景)已经变成了电子大屏幕,我想说什么一点就出来了,三维立体全部都呈现出来。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新闻传播渠道也越来越多,在形式上也不断变化。

厦门广电集团主持人 雄志:这张照片是厦广音乐台在成立的那一天,也就是1993年11月28日,第一档节目播出之后的集体合影,最早我们使用节目素材都是用盒带录音的方式,后来有CD,再后来有了互联网。互联网有数字音频,对于各种声音素材的使用就更加方便。厦广音乐台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里面,可以说是一种一步登天的改革。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节目都是录播,我们音乐台提出的口号就是全天24小时直播,自从音乐台开播之后,当时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出人意料,没有收音机的想方设法去买收音机。

广播的发展也在推出新的传播方式 过去 广播只能听 是神秘的一批人 现在你可以通过app看到在演播室里 主持人播出的状况 穿的什么 表情如何 这也是广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的体现

厦门广电集团首席编辑 郎立斐:《特区新闻广场》是1993年创立的,我们也算是全国比较早的一个社会新闻栏目,我当时主要负责《特区新闻广场》的责任编辑,那个时候大家碰到一些大事小事,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电话,先拨《特区新闻广场》的热线。

厦门广电集团高级首席编辑 郎立斐:创办10周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特区新闻广场》论坛,当时邀请了,国内比较有名的新闻界的学者专家,还有全国各地做社会新闻栏目的同仁,来进行探讨,应该那个是全国第一次开这种,探讨社会新闻栏目创新与发展的论坛,影响还算是比较大的。

厦门特区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都秉承,我们如何把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创新的力度更大一点,这个一直是一样的。当然媒体本身就是反映社会的一个窗口,所以从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