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厦门经济特区吹响。随着特区的建设发展,百姓的钱包跟着鼓了,家里买的东西也变多了。在那个年代,每一件新家电或新用品背后,或许都有一段独特的家庭回忆,这些回忆,也形象描摹着厦门城市不断更新的面貌与轮廓。今天的《特区记忆》系列报道,我们就带您从市民“小家庭”的生活里,感受厦门城市的大变化。

厦门市民 张秋艳:

这是我父亲存留的一张老照片,是侨居东南亚的亲戚回乡探亲途中所拍的。图中那辆摩托车,在80年代初,是很少见的。郊区的农民能买得起,是很了不起的。父亲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从码头工人做起,拉板车载货,后来当包工头,成为了郊区第一批万元户。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只要肯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40年过去了,旧时的田间小路成了仙岳路,汽车成为大众出行工具,整个城市都是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厦门市民 高振碧:

1979年,照片的左上角有一个方形的电风扇,塑料齿轮在那转动,实际上吵得很,就这样还是算我们家的第一件家用电器 厦门市面上就很少,要买还要侨汇券。

上个世纪80年代初 我们家里已经有彩电了,彩电上面专门用一个粉红色的纱巾罩住 防灰尘 同一个场景的是福州来的朋友,朋友说,冰箱彩电都拍进去,就是为了给他们家人看 谁谁谁家里已经有这个冰箱彩电了。1983年,安装了家庭电话就很稀奇,有时候拍照还就把它当作道具。现在肯定不会去这样显摆这些东西了,但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每个家庭多一点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厦门市民 张海华:

这张照片是拍摄于2000年,我当时在厦门大学学日语,当时作为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应该还是很少,我同学来找我玩 都会很想要这个电脑上网去搜索一些资料,但当时学外语最方便的,还是用收音机,掐着时间点来收听才能收听得到 后来又买了这部复读机,我可以一直循环播放,当时我们最多就是只能听到声音,但是到我的小孩,她是2012年出生的,她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有点读笔、平板电脑,利用网络跟老师互动。短短的二十年,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捷,能得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祖国的科技发展非常快 我们为这个时代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