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民之根本,特区建设40年来,民生的发展,可以说是和特区建设“同频共振”。教育、医疗等领域,都有了质的飞跃。今天的《特区记忆》,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些年,特区建设者们是如何奏响民生飞跃的“交响曲”。

厦门市中医院原院长 耿学斯:我是1998年来到厦门市中医院的,当时这张照片是2003年的时候,我在查房的时候拍的,那个时候整个病房还是很简陋的,没有自动预约挂号,都是患者在等候,大厅拥挤,患者不方便。

现在患者的就医条件,特别是一些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过去厦门本岛的病人很多,现在岛外的病人、市外的病人,甚至省外的病人来我们厦门看病的比例占得越来越多,特别近一些年来,引进了复旦中山、华西,大幅度提高了厦门的医疗水平,这个发展也是见证了厦门医疗的发展,直接造福厦门的老百姓。

厦门双十中学教师 陈韶红:这张照片是1986年,参加我们学校例行的秋季运动会,我来的时候(双十中学)只有4栋教学楼,那个时候的老师,就是一个粉笔一块黑板再加上一张嘴,那就是教室的标配了,但整个教研组焕发着一种蓬勃的、昂扬的教学热情。

一晃都已经36年了,双十中学现在已经有4个校区,原来(一个年段)只有6个班,现在已经是20个班了,整个厦门从没几所高中,到现在认真数一数还要费一会儿功夫,整个厦门的教育也是跨岛发展,这三十年来我也参与了,也见证了鹭岛教育教学的腾飞,是倍感荣幸和骄傲的。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退休职工 陈善同:这张照片是1983年拍摄的,照片里我和我的同事正在架设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第一条高压线路,当初我们刚来的时候只有一条10千伏安的线路,所以我们对这条线路是特别赶工,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来工作,晚上到天黑才回去,两头都能看到星星,所以就这样子一个变电站还有这条线路,在1984年就正式送电使用,这下能供应16000千伏安的电,这是个飞跃。

1981年那时候厦门全岛的用电负荷,也只有不到5万千瓦,现在全市用电负荷已经超过500万千瓦,100倍,进岛的高压线路通道好几个,我们不敢想特区发展得那么快,电力也发展得这么快,每当有时候晚上出去,看到万家灯火,我们不禁想起当初付出的艰苦努力,应该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