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最大的行政区,同安是厦门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农民人口最多的区,是全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其中,军营村、白交祠村是这里海拔最高的两个高山村。曾经,这里由于贫困“藏在深山人不知”,脱贫致富“山长水远步步难”。40年来,这两个村子因地制宜,不仅走出了绿色产业脱贫的典型路子,更成为了同安乡村振兴不折不扣的“排头兵”。

记者 侯又华:生活在厦门,无人不知军营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我们从山下一路开车上山,据说,这一路一共有189道弯。言下之意,要想摘掉这贫困的帽子,第一道坎,就是这189道弯。然而,40年时间,这里的村民写下了“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脱贫故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走进军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独立的小楼,55岁的居民高金余和兄弟姐妹在自家小楼前泡茶闲聊,2013年,在外打工的高金余回村,开起这里的第一家民宿。

同安区军营村村民 高金余:现在生意很好。这是我们以前的老房子,(当时)100多平方米左右住着四十几个人。我希望新的跟旧的(楼房)在一起,能够忆苦思甜。

这个大皮箱,高金余用了40年,却一直舍不得扔。40年前,军营村里住着700多名村民,每个人只有不到1亩茶园,人均年收入才200多元。

同安区军营村村民 高金余:当时日子确实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我就带着这个皮箱,所有的家当就几件破衣服,跟我哥走也要走出这个穷山沟,当时就想,再也不回来了。

原同安县军营村村委会主任 高泉国:1986年的时候,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第一次到军营村,他说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要致富, 先修路,要大力发展茶叶,要办好教育。

牢记嘱托,村民们开始有序开垦、种茶种果。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推进,农村的贫困问题也在逐步推进解决。

2005年,军营村的路通了,灯亮了,公交车也上山了。为了带动更多村民返乡创业,军营村成立了返乡青年创业联盟,高志云就是其中一位。把老宅改造成民宿,高志云还在宅子里陈列着几十年前的老物件。

同安区军营村村民 高志云:这是我爸爸以前用木柴烧(水)用的壶,还有我爷爷留下来的煤油灯,村里面是没有电的,他们说要把这些老物件留下来,警示我们不能忘记以前穷苦日子,继续奋斗。

如今,军营村的返乡创业青年已经有30多位,大家把故乡老宅变民宿,茶园“绿叶”变产业,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比40年前翻了200多倍。而相邻的白交祠村,这些年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安区白交祠村村民 杨梅香:比如人均收入,当时才100多元,变到现在人均4万多元。

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2016年,高山党校设在了这两个脱贫致富村,村民们当起了讲解员,学员们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在对比今昔“看变化”中传承精神,在现场体验“接地气”中感悟作风,成为了带动两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游客 苏小燕:以前温饱都是问题,现在大家过来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还有建筑,我 觉得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军营村、白交祠村为样本,如今,同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了新的跨越,17个村入选省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5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伴着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