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翔安区正在经历从“风头水尾”之地到“水清天蓝海碧”的蝶变。系列报道《牢记嘱托 当好跨岛发展主力军》,今天来关注翔安区如何通过“蓝色海湾”工程改善海域生态系统,高标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打造“绿水青山新田园”。

漫步在位于环东海域的下潭尾湿地公园,郁郁葱葱的绿意扑面而来。自2005年第一批红树林试验林种下以来,十多年间,85万公顷红树林已在这片淡水海水交汇之处迎风而立。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遍布着废旧养殖设施和建筑废弃物的垃圾堆场。

市海洋发展局重大重点项目办副主任 余炎烽:这个项目在建设之前,周边是高密度的养殖,养殖的废水无序排放,整个区域原来污染非常严重。

作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项目,2010年,下潭尾启动大规模生态整治,开启了从垃圾堆场向全省最大人工重构红树林公园的“华丽转身”。从退养清淤到湿地再造,昔日岸滩淤积、水质恶化的下潭尾海域,形成了独有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成为蓝色海湾上的城市绿肺。公园将于明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市民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红树林群落,也能一览生物多样性修复成效。

市海洋发展局重大重点项目办副主任 余炎烽:目前大家看到的鸟类,包括底栖的生物多样性都已经很凸显了,退潮以后,底栖生物,包括招潮蟹、滩涂鱼,各种鱼类贝类,在滩地上都能找到。

聚焦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让城乡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当前,翔安区正在高标准推进农村雨污分流,着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翔安。走进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大宅自然村,昔日污水横流、蚊虫漫飞的景象已不见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谈起乡村面貌的变化,村民陈跃舟感触颇深。

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大宅自然村村民 陈跃舟:2019年做了(改造)之后,臭水沟也不见了,蚊虫也不见了,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还可以二次灌溉自家的农田。

大宅村乡村面貌的变化,正是得益于“三管截污”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通过“一户一卡”建档管理,将生活污水按照卫生间、厨房、洗涤三根接户管进行收集,再汇入村中的2座污水处理站开展集中处理。目前,大宅村的单座污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50吨生活污水,这样的绿色生活方式也逐渐深入村民心中。

翔安区香山街道大宅社区党委书记 陈锦芳:前两年刚好遇到旱情,(村民)他们才知道原来尾水回灌有这么多好处污水处理站出来的水变成中水来进行灌溉是很合适的,他们养的菜也都很好。

大宅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是翔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的一个缩影。明年一季度,翔安区将实现全区35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全覆盖,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当前,翔安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两年高于99.5%,近岸海域水质全面提升至一类标准,湿地面积数据实现翻倍,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风头水尾”之地,实现“水清天蓝海碧”的历史跨越,翔安区正在绘就一幅山青水绿的生态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