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出现胸闷、出汗等症状,学生上网课很烦躁……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居家减少外出,导致不少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记者为此联系市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他们归纳出容易出现焦虑的三种类型,为市民开出“心病”药方,舒缓心理压力。

类型1:时刻担心自己被感染

“我出现胸闷、出汗等症状,该怎么办?”近期,市民小黄(化名)拨通了市心理援助热线。他透露,自己遇事容易紧张,得知隔壁小区被封控后,他不由自主焦虑起来,频繁浏览网上相关信息,担心自己被感染。

咨询师杨裕萍告诉记者,近期不少人与小黄一样,会对自身状况过度关注,特别是周围有人被感染或隔离后,出现应激反应,身体稍有不适就过度紧张导致失眠、食欲下降、抵抗力降低。

>>支招:接受适度的焦虑 做事转移注意力

杨裕萍建议,因疫情而产生焦虑的市民,首先需了解和接受因疫情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焦虑本身不是坏事,它能促使我们做些准备,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如疫情防控期间,出门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出门,减少人员聚集等。同时,市民要从官方渠道了解相关信息,不要相信网络传言,从而缓解自己的恐慌焦虑感。市民居家期间尽量将注意力放在当下能做的事情上,比如专心做一道美食,居家运动,种种花草,看看热门电视剧,与孩子游戏等。

类型2:因疫情产生家庭矛盾

一位市民的来电让咨询师高溱侦印象深刻。电话那头市民语气低沉地称,他妻子长期在外工作,家中两个小孩皆由老人居家照顾。“因为我是密接者,需要单独隔离,家人们则需前往隔离酒店观察。”令该市民头疼的是,当老人得知隔离需求时,瞬间崩溃,觉得自己无法独自带着两个孙子在酒店隔离,反复要求带着孙子在家隔离,因此产生家庭矛盾。

>>支招:有效沟通 避免矛盾

高溱侦表示,因疫情而产生家庭矛盾的市民,可以尝试调整家庭的沟通模式。当有一个远超预期的信息到来时,家庭成员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常常在这个时候占主导地位,容易开启情绪互相碰撞的无效沟通模式。以上述求助为例,家人可以尝试先了解老人的困难,接下来再做一些适当有效的解释,最后可以整个家庭参与对预设的困难进行一些应对办法的讨论,通过以上几步开启有效沟通模式,避免家庭矛盾。

类型3:居家青少年情绪低落

“发现小孩上了几天网课后,整个情绪都不太对了,显得闷闷不乐,话也少了,偶尔还会说一两句消极的话。”近日,家长颜女士(化名)十分烦恼。她说,居家期间,孩子连喜欢的书都不看了,喜欢的玩具也扔得远远的,甚至有时候家长念叨两句,孩子脾气就会跟着上来,和家长顶嘴。

>>支招:做一个耐心倾听的家长

杨裕萍告诉记者,青少年情绪低落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冲突有关。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做一个耐心倾听的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出现的困难,提供一些资源帮助孩子。作为孩子本人,也要尝试从日常的行动中做些调整。一些自己原来喜欢但是现在没有动力去做的事,要尝试把它们排在日程表上,同时尝试向父母、老师或者同伴表达目前遇到的困难,寻找可以支持自己的资源等。

【链接】

心理援助热线0592-5395159

专业心理咨询师24小时在线

厦门市心理援助热线是2008年年底开通的,2009年3月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至今。24小时在线的厦门市心理援助热线,由16名厦门市仙岳医院专职心理咨询师等成员负责接听。无论你是一线医护人员,还是对疫情感到恐慌的居民,若心理上出现波动,需要帮助时,请随时拨打厦门市心理援助热线0592-5395159。